人物經歷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武曼麗在家鄉(xiāng)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9年6月,參加了泰安縣十區(qū)抗日動員委員會,任宣傳員。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調中共十區(qū)區(qū)委任宣傳干事。1940年8月,調九區(qū)擔任婦救會主任、區(qū)黨團團長。1942年初,被駐泰安的日偽軍逮捕。4 月中旬,被我黨地下工作人員營救出獄。出獄后,轉到泰西地委工作。鑒于當時環(huán)境日益惡化,泰西地委決定讓其及部分同志暫時撤到魯西——冀魯豫邊區(qū)中心地帶,由冀魯豫區(qū)黨委和行署另行安排工作。武曼麗于1942年秋,報考了范縣中學(后改稱冀魯豫邊區(qū)第一中學)。并擔任了學生抗日救國會宣傳委員、黨小組長。
4年底,武曼麗畢業(yè)后,被邊區(qū)行署分配到邊區(qū)黨委機關報《冀魯豫日報》社工作,先后任科員、編輯。1949年8 月調中共平原省機關報《平原日報》社,任記者、編輯、社會服務科科長。1952年底平原省撤銷, 武曼麗于次年1 月調北京, 由中央組織部分配到全國合作總社機關刊物《合作通訊》編輯部任編輯。同年7月調新華社國際部,9月被派到哈爾濱外國語學院(現黑龍江大學)學習。
1956年7月外國語學院畢業(yè)后,由新華社派往羅馬尼亞,參加了建立新華社駐布加勒斯特分社的工作。任記者、翻譯,兼做分社的報務、會計、資料等工作。1958年11月,被調往新華社駐貝爾格萊德分社,仍任記者、翻譯,兼做報務、會計、資料等工作,并任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黨支部委員。1962年春武曼麗回國,在新華社外事部工作,任黨支部委員,負責外國報刊調研組工作。1963年4月,調新華社干部處國際科,任副科長、科長、黨支部委員。
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她一面受“審查”,一面在國際部參考資料編輯部做翻譯、編輯工作。1978年初,調新華社政治部,參加了對干部的復查和落實政策工作。同年回新華社干部部,任國際干部處副處長(局級待遇),并先后任黨委委員和黨支部委員。幾十年來,武曼麗積極參加和貫徹執(zhí)行了我黨關于民族、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宣傳、發(fā)動群眾抗日、新聞報道、外文新聞干部隊伍的培養(yǎng)和管理,以及國外分社的建設和管理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勞動。1986年,她被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授予老新聞工作者榮譽證書和證章。
所獲榮譽
1982年底離休后,任離休干部黨支部書記。該支部1990年被新華社黨委評為先進支部,她本人被評為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1994年與他人編輯出版了《戰(zhàn)火中的一生》一書。同年,又被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吸收為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