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閣老山村(原名栲栳山)土地貧瘠,水源奇缺、十年九旱。莊戶人辛苦一年到頭來是食不果腹,常為無米下鍋而發(fā)愁。
有一年,朝廷戶部尚書到大同府巡視,路經(jīng)栲栳山一帶,恰巧又是個旱年。時值盛夏,滴雨未落,大片莊稼被旱死,百姓吞糠咽菜,凄苦難當。戶部大人見此情景,立馬起草奏章一份,稟送皇上,乾隆閱罷,大發(fā)慈悲,玉筆一揮,傳下圣旨,赦免栲栳山周圍30里當年的勞役、糧稅。當?shù)匕傩諝g欣鼓舞,感謝皇上圣恩,體釁民情。
然而大同府糧房置皇上圣旨與不顧,又來催糧收稅。誰家不交,官差就拳腳相加,百姓萬般無奈,只好把剛打下的一點點糧食拿出來,全村湊了200口袋,連夜運往城里。
馮良春得知此事,拿出早先抄好的皇上圣旨,前往大同府衙告狀。進得府衙,稟明狀況,要求府臺為民做主。誰知哪府臺派衙役奪過圣旨,撕成碎片,一頓打后把馮良春轟出衙門。
馮良春回村后,眾鄉(xiāng)親聽完他的訴說,人人義憤填膺。力推馮良春起草訴狀聯(lián)名上告。馮良春懷揣了些糠團,連同被撕碎的圣旨,一齊包好踏上了進京告御狀的行程,鄉(xiāng)親們揮淚為他送行。馮良春日夜兼程,費盡周折,進了京城,將狀子遞上。在刑部大堂之上,馮良春毫無懼色,把天旱無雨,糧食欠收,皇上開恩免稅,大同府衙上下串通一氣催糧逼命,撕毀圣旨的情況盡述一遍。刑部立即差人到大同府明察暗訪,落實情況,不日返回京城,并將大同府臺等官員緝拿歸案,當場革職法辦,命大同府糧房將強征的糧食如數(shù)退還百姓。
馮良春告御狀總算打贏了官司。從那時起,,大同府糧房再也不敢刁難百姓了。栲栳山村年年完糧。從此,大同地區(qū)留下了一句民謠:“栲栳山完糧——估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