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沈伯云作有四首詠石詩,現(xiàn)抄錄于此,以供賞析:
牡丹石
歷盡滄桑劫,繁華似舊時。使君風(fēng)雅客,慎莫費胭脂。
梅花石
一角荒涼地,名園溯友芳。片云飛不起,曾侍壽陽妝。
耐寒石
倦臥荒椿里,依依念故人。但留碩果在,寒盡自回春。
縐云石(縐云峰)
觸起才膚寸,茫龍指碩間。九垓霖雨后,投老入空山。
人物生平
●1865年(清同治四年,乙丑)沈伯云補庚申科秀才。
----《沈伯云故居》桐鄉(xiāng)新聞網(wǎng).2013/08/12
●1879年(清光緒十年,己卯)己卯夏六月松隱子沈云時客淞陽旅舍,窗外紫籘滿架綠陰遍地作此以消長夏。
----《沈伯云時客凇陽旅社書法》
●1884年(清光緒十年,甲申)沈伯云與吳昌碩在吳門(蘇州)訂交。沈伯云手書云:“余于庚辰秋,在家淇泉(沈衛(wèi))處見石印數(shù)方,壬午夏在陸存齋家見楷書《吳退樓墓志》,知其藝之工,不知其品之介、人之雅焉。甲申訂交于吳門,暢論金石,相見恨晚。嗣遇同客時,無不朝夕過從,一時不見不樂也。
----《削觚廬印存》沈伯云藏本
●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戌)九月,吳昌碩到石門會晤沈伯云,為沈伯云刻“松隱盦”朱文印。同邑吳滔畫佛像于側(cè),吳亦一并刻之。胡钁在印側(cè)刻觀款。一印涉及晚清四賢,一時傳為印林佳話。
----《黃花秋葉飄零盡老菊猶有傲霜枝》文/沈慧興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二月十四日,吳昌碩為沈伯云刻“石門沈云”印。
----《吳昌碩年譜》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清明,吳昌碩贈送沈伯云《削觚廬印存》。沈伯云《印存》載“今春二月,余自石回吳,倉石由海上歸來,復(fù)得暢敘。倉石用韓非子u2018道無雙u2019三字刻印見貽,遂借其各石印,并乞轉(zhuǎn)假所鐫庸老諸石,倩學(xué)古堂主人手拓邊款,共計一百二十余印……光緒十三年丁亥清明日,毘陵舟次松隱闇主沈云。”譜中收錄之印大多為吳昌碩為沈伯云、楊峴所治及自用印,其中包括吳昌碩為沈伯云刻的“松隱盫”一印,印面及五面邊款內(nèi)容齊全,鈐拓精美,實為研究吳昌碩早期篆刻藝術(shù)的珍貴史料。
----《桐鄉(xiāng)新見吳昌碩《削觚廬印存》》文/蔡泓杰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沈伯云起任靖江,吳滔作《鄉(xiāng)關(guān)四友圖》相贈,沈伯云大喜,特請吳昌碩為之題句,不料中途遺失。吳滔聞訊,又作《四石圖》,沈伯云在畫后題記,說明失畫與補畫的原因,以表感激。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縐云石移置福嚴(yán)寺后,在同治年間,民間開始流傳它是“靈石”的說法,于是百姓投擲愚舉紛紛?U云石久而久之,日漸磨損,石旁也斷磚碎瓦堆積。地方士紳深以為憾。沈伯云為保護縐云石而奔走呼號。沈伯云與湖南巡撫惲世臨是姻親,惲的繼室戴青是歸安(今湖州南潯一帶)才女,字書卿,自號洗蕉老人,性情豪邁,有男子氣概。她對縐云石很關(guān)切,對沈伯云說:“捍衛(wèi)候遮,諸君責(zé)也”。沈伯云回鄉(xiāng)后,聯(lián)系屈元爔(洲泉屈家浜人)等地方士紳,在縐云石旁筑一矮圍墻,將之圍在當(dāng)中,游人可觀而不可近。并組織護石會,邀請地方名流參加。沈氏請德高望重的大學(xué)者俞樾作《福嚴(yán)寺護石記》,文中除簡略記述縐云石的來歷外,還說明了發(fā)起護石會的前因后果。文章由篆刻名家胡钁刻于石碑上,立于縐云石旁。于是擲石以卜禍福的愚舉頓止,縐云石終于得以保護。
----《南湖晚報》載《縐云石護石會》2010/05/09
●1893年(光緒十九年,癸巳)崇德籍收藏家沈伯云攜帶剛收藏到的韓潮(蛟門)《歸去來兮辭》臂擱,約請有共同愛好的吳滔(伯滔)、胡钁(匊鄰)、胡沅(芷塘)、李慶辰(筱筠)等人齊集梅雪草堂,一起賞鑒同鄉(xiāng)前輩的曠世杰作,發(fā)自內(nèi)心地由衷贊嘆,最后商定由吳滔題字、胡钁刻竹,留下江南藏界這段佳話。
----《善刻竹者韓蛟門》博寶藝術(shù)網(wǎng)2011/09/05
●1895年(光緒十九年,乙未)吳伯滔贈予沈伯云《護石圖》。
----《護石圖》嘉興金爾珍摹本
沈伯云有兄弟兩人,名著于時。五弟沈翰(厚安)(1849—1900),號藻卿,官至江蘇知縣。擅畫兼修篆刻。沈翰之子即近代民盟領(lǐng)袖,救國會七君子之首沈鈞儒。沈鈞儒也十分喜好金石篆刻,當(dāng)屬乃祖遺風(fēng)。十一弟沈衛(wèi)(友霍)(1862~1945),號淇泉,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人稱沈太史。沈衛(wèi)作《蓮愛有子圖》書法有“伯云我兄購得此箑,出以索書,因辭不獲,令漫涂之,因書此以志愧云。弟衛(wèi)并記。時癸未六月,同客青浦!钡挠涊d,當(dāng)為佐證。伯云、厚安、友霍三人時常與李嘉福(笙魚)書信往來,探討篆刻藝術(shù)并敘家事短長。李嘉福為沈氏姻親。信載“承蒙允繪便面如己,繪就乞交王價節(jié)。來侄恙稍愈,明后當(dāng)來圖敘面譚一切也。專此即請笙漁姻叔世大人暑安。姻侄沈云頓首。送李大老爺。二十七日。”沈伯云好友有同邑吳滔(伯滔),秀水蒲華(作英),湖州胡钁(菊鄰),安吉吳昌碩(俊卿)等。
沈氏故居
歲月留下了老宅,老宅留下了故事,在橫街,有故事的老宅可謂彌足珍貴,晚清收藏名家沈伯云故居便是其中之一。
沈伯云故居位于西寺弄西側(cè)南口,今橫街96號內(nèi)。在屋外幽靜的過道內(nèi)停駐、觀賞,過道為磚木結(jié)構(gòu),兩邊的墻體由磚石砌成,墻面白得泛灰,盡顯斑駁,地面因為年代久遠(yuǎn),且未經(jīng)修葺,顯得有些不平。過道的上頭,由木板拼接而成。住在橫街的老人敘述,雖然如今房屋破落,但是沈家當(dāng)年很有名,他家的房子,當(dāng)時也是很大的。
沈伯云,名慶云,字書卿,別號松癮子,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補庚申科秀才,通說文,精鑒別,家有松癮闇,為庋藏書畫碑帖之所。他在時,嘗自謂:“余生平無他嗜好,惟喜金石書畫!
正因書畫,沈伯云與晚清著名畫家吳滔之間有過一段佳話。沈伯云曾任靖江縣令,赴任前,至交好友吳滔作《鄉(xiāng)關(guān)四友圖》相贈,題款為“伯云二兄將之官靖江,吳滔畫此四石為贈,時光緒丁亥二月”。沈伯云大喜,特請吳昌碩為之題句,不料中途遺失,十分懊惱,吳滔聞訊,又作圖四幅,沈伯云在畫后題記,說明失畫與補畫的原因,以表感激,由此一時傳為美談。
吳昌碩題沈云松隱齋詩
----吳昌碩【缶廬集】卷一
老松穿墻頭,破寺暮然古。愚公喜讀書,我客僧為主。讀罷風(fēng)寥寥,濤聲滿窗戶。鋤根青銅冷,攫案老龍舞。鐘動日卓午,面壁僧三五。擁書共息影,誰識埋頭苦?況今喪亂來,晚境蹶難補。馮公閉側(cè)竇,董子勞荒圃。好學(xué)同此心,古人應(yīng)識汝。我書付劫火,我隱迷處忤。種樹欲買山,聊饑定拾芧。摩挲沒字碑,識字能幾許?共在風(fēng)塵中,相對慰逆旅。題詩松影寒,颯爽來如雨。
----丁亥秋月為石門沈伯云作
瘦損沉腰肢,孤吟兀坐時。夜深人語寂,無伴舞蛟螭。風(fēng)雨十年后,篷蒿三徑間。東田閉戶處,歲末不知還。落葉繞門前,寒燈明屋里。濤聲天外來,臥龍忽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