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松溪縣城墻,初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94),后多次毀于洪水,歷經(jīng)修復。清光緒二十年五月,特大洪水沖毀沿河的全部城墻,涌入城內(nèi)毀壞眾多民宅,家具、牲畜漂流,百姓流離失所,災情嚴重。王士駿到任正遇到這一重大災害,他一面賑濟災民,一面籌劃重修城垣。他親自視察地形,勘測水勢。找出東門幾個水碓石壩攔水對城腳沖刷,是城墻多次被沖塌的主要原因。于是擬定修建方案,多方面籌集經(jīng)費。先貼出公告,補貼以銀兩,拆遷東門沿河水碓,采集大石加固城基,發(fā)動各鄉(xiāng)設廠燒制統(tǒng)一規(guī)格的城磚,于同年八月動工。全部工程包括重建東南河濱的全部城墻,整修加固西北面的舊城,歷經(jīng)三年竣工。除征用民工不計,共費銀元三萬四千余元。他日夜操勞親自督造。重修后的新城八門六炮臺城壘堅固,城頭通道寬暢,便于攻守,城樓懸拱翹檐威嚴壯觀。城墻竣工的前幾個月,他奉命調(diào)任,離任之前,寫了一篇跋文銘刻于碑,碑文道:“……余于此役,以耐勞而始,以斂怨而終,事有備而無害,功罪聽之吾民,惟望后之君子,于余所兢兢防范者,惜其成而善其后,是則余之所厚期而深感也乎。”
光緒二十三年王士駿離松之時,百姓沿街焚香送行,他也長揖道謝,揮淚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