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李藏用出身高麗的名門望族仁州李氏(慶源李氏),是高麗文宗時期的名臣李子淵的六世孫,雖然在高麗仁宗朝爆發(fā)過李資謙之亂,但這一家族的顯赫并未受太大影響。其父李儆官至樞密院使,李藏用則在高麗高宗貞祐八年(1220年)科舉及第,初任西京司錄,后入補校書郎兼直史館。第三次高麗蒙古戰(zhàn)爭結束后,也就是庚子年(1240年)左右,李藏用曾代表高麗朝廷撰寫給蒙古將領吳悅官人(那顏)的書信,就蒙古使臣的接待問題和蒙古罪犯逃入高麗的問題提出了高麗的主張,可見李藏用由于出色的文翰能力,已經開始擔當外交文書的撰寫工作。到癸丑年(1253年)時,李藏用已官至國子監(jiān)大司成,后歷任樞密院承旨、副使。當時他與崔氏政權的關系非同尋常,甚至他的一個女兒還嫁給崔竩。但在戊午年(1258年)三月崔竩被殺、崔氏政權崩潰時,李藏用似未受牽連,反而在當年十二月被拜為政堂文學。高麗元宗繼位后,李藏用升任參知政事,加守太尉、監(jiān)修國史、判戶部事。
兩隨入朝
中統(tǒng)二年(1261年),李藏用作為太子(世子)王諶(后來的忠烈王)的隨行人員出使蒙古開平府,他與蒙古大臣史天澤、張文統(tǒng)、姚樞等人進行筆談,“燕語甚歡”,不僅消解了他們對高麗與宋朝往來的疑慮,還展示了高麗作為文明之邦的“小中華”形象,加深了大蒙古國尤其是漢官對高麗的了解與好感。他們的對話被漢官王惲詳細記錄下來,王惲在記載中特地描述李藏用“滿月白皙,須發(fā)皓然”,他本人也有與李藏用唱和的詩篇傳世。
回國后,李藏用被擢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又加守太傅、判兵部事、太子太傅。中統(tǒng)四年(1264年,至元元年),蒙古大汗忽必烈以平定阿里不哥為名要求高麗國王親朝祝賀,包括國王元宗和武臣政權首腦金俊在內的高麗君臣都為之頭疼,不愿入朝。李藏用以妻孥性命為擔保,力請元宗親朝,獲得元宗及金俊的同意,他本人也隨元宗入朝。在這次入朝的過程中,李藏用通過其機智果敢的言辭,成功駁斥了在蒙古為質的永寧公王綧關于高麗軍隊數量的言論及蒙古丞相史天澤對高麗戶口數量的質問,從而維護了高麗的國家利益。忽必烈聽說后,稱贊李藏用為“阿蠻滅兒里干李宰相”(Aman mergen,蒙古語意為“口齒伶俐”)。此外,李藏用和蒙古的翰林學士王鶚頗有交情,他投給王鶚的詩篇流傳迄今。據說李藏用還和忽必烈所崇奉的“于闐法師”(可能是八思巴)辯論佛學,令這位法師大為折服。李藏用與蒙古人士的廣泛交流令他聲名鵲起,許多蒙古人士尊稱他為海東賢人,甚至還有人畫了他的畫像來頂禮膜拜的,這樣一來也無形中提升了高麗在蒙古的地位。
對蒙折沖
元宗入朝果然如李藏用所料,在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毫發(fā)無損地回到高麗江都,一道回國的李藏用也因扈從之功被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源郡開國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一百戶,又加太子太師。至元四年(1267年),蒙古使臣黑的帶著忽必烈要求高麗協(xié)助其招諭日本的使命來到高麗,李藏用連忙寫信給黑的,請求蒙古停止此事。元宗聽說李藏用在未告知他的情況下擅自交通蒙古使臣,龍顏大怒,懷疑他有貳心,下令逮捕李藏用并流放靈興島,李藏用在與黑的交談時被闖入的武士抓走,黑的將李藏用寫給他的書信上交元宗,并指責元宗行為失當,元宗只好釋放李藏用。
至元五年(1268年)正月,李藏用成為門下侍中,雖然他貴為首相,但朝廷的真正權力掌握在教定別監(jiān)金俊的手中,因此李藏用的一些主張難以得到貫徹,比如他建議出陸還都(離開江華島、回到開京)就因金俊的不愿而一籌莫展,最后只采納了李藏用提出的折中辦法,即夏居開京、冬居江都,為此設立了古京出排都監(jiān),不過實際上并未得到落實。不久,忽必烈為征兵高麗以征伐南宋或日本之事,傳高麗文武領袖李藏用和金俊入朝。金俊借故不去,李藏用于當年四月五日來到蒙古的上都開平府,五月二十九日獲忽必烈召見,在對答時不卑不亢,一面表達了對蒙古的順從,一面又盡可能地減輕高麗的負擔。
廢立風波
李藏用回國數月后,就發(fā)生了林衍殺死金俊的事件,半年后的至元六年(1269年)六月,林衍又廢黜了元宗、另立王弟安慶公王淐(高麗英宗)。此前在林衍詢問群臣時,李藏用覺得事情已無回旋余地,便首先提出了元宗遜位的意見。元宗的退位引起蒙古的干涉,林衍以李藏用為節(jié)日使,這是李藏用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去蒙古。他本來的使命除了給忽必烈祝壽外還有說服在蒙古的世子王諶歸國,但他到了蒙古后卻反而揭發(fā)林衍廢立的事實,次年李藏用回國途中遇到了入朝的元宗,元宗受林衍脅迫而為其推脫,蒙古的東京行省方面便要求李藏用返回燕京,與元宗一起入朝,元宗不讓。李藏用追至燕京,在忽必烈面前與林衍之子林惟干對質,使忽必烈了解真相,決定鏟除林衍,這是至元七年(1270年)二月的事。林衍政權的垮臺標志著武人時代的結束,高麗朝廷也還都開京。至元八年(1271年)正月,蒙古遣使追究林衍廢立之事,李藏用因首發(fā)退位之議而被罷官,一年后的至元九年(1272年)正月二十八日病卒,享年七十二歲,死后火葬。世子王諶繼位后,賜謚號為“文真”。
個人作品
李藏用擅長詩文,但沒有文集傳世,僅存《東文選》等文獻所收錄的詩十一首、制誥五道、冊文一篇、書信二篇、上梁文一篇、跋文一篇。他的詩文表現出他儒釋兼修、出儒入禪的特點,獨具風格。
家族成員
父親:李儆妻子:崔氏(門下侍中崔宗峻之女)兒子:無女兒:李氏(嫁崔竩,下落不明),李氏(嫁樸暉,生名臣樸全之及奇皇后外祖母樸氏)歷史評價
李谷:文真德業(yè)文章,聞于中國……凡所對揚休命與本國興利除害者,民到于今賴之!陡啕愂贰罚好里L儀,性聰明,恭儉沈重,博覽經史,陰陽、醫(yī)、樂、律、歷靡所不通,為文章清警優(yōu)贍,又喜浮屠書,嘗著禪家宗派圖,潤色華嚴錐洞記!稏|國通鑒》:大臣正色立朝,屹然維國家柱石,則足以折奸軌之心,雖有大奸,不敢動其惡。是以劉安欲叛漢,而憚汲黯;曹操欲受禪,而忌孔融。今林衍有不軌之心,公然會議,藏用為時首相,不能明陳順逆,以折兇謀,先唱遜位之語,廢置君主,若弁髦然,是則首惡者衍也,而助惡者藏用也。昔趙盾為正卿而亡不越境,返不討賊,《春秋》尚坐以弒逆之罪;如藏用者,又安可逃逐君之罪乎?盧啟鉉:當時,在東方儒教圈搞外交,以實理為基礎,很重視名分。為了正名,在邏輯上必須于理不悖。為了闡明事理,旁征博引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交通不發(fā)達,文明設施又奇缺,當時在國與國之間,信息是十分不通暢的。唯其如此,在外交上便往往由合理的邏輯左右勝負與成敗。從這個角度著眼,李藏用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嫻熟于名分外交,無愧為出色的外交家。影視形象
《武神》(2012年MBC大河。铄a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