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劉基六世孫道禎(字啟憲)因避嫌攜四子振總自青田縣南田徙居莒溪南山,后因海匪作亂,回南田避難,不久啟憲不幸病故于南田。
弘治七年(1494),亂平,三年守制期滿禫祭(又稱“除服祭”)后,振總因思慕莒溪山川秀美,風俗樸茂,再度重返莒溪,并入贅朱門,遂家南山。
清乾隆十四年(1749)十月二十五日,劉眉錫出生。父孔瑸,字金川;祖父惠臣,字君義;曾祖父尚葵,字日卿,壽翁,俱世守禮義,為鄉(xiāng)里善人。眉錫自小受家學影響,天性孝友,品行端方。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平陽知縣何子祥撥西隱寺田83畝,充入南和書院,易名吾南書院。是年眉錫19歲,入吾南書院就讀,深獲永嘉滕浩等業(yè)師器重。滕浩曾說過:“乾隆己丑(1769)歲,昆陽邑大夫何公(知縣何子祥)延余吾南書院訓誨諸生,就業(yè)者皆彬雅有詩書氣,莒溪劉生眉錫篤志嗜學,余深器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劉眉錫負笈西塘書院求學,拜宿儒張南英為師,又與張南英的兒子張綦毋、學兄葉嘉棆結(jié)為摯友,常在一起切磋詩藝。
乾隆四十五年(1780),眉錫入邑庠后,遂棄舉子業(yè),無意功名,一心一意去鉆研古文之學,于經(jīng)史集諸書,有一詞之未諳其理、一字之未析其義,必參考詳晰而后己,非如世儒涉獵粗疏。
性好游山水,足跡幾遍浙省,工詩,所在必有吟詠,皆淵淵作金石聲。所作白菊詩最佳,為大可先生所稱贊:“白菊從無佳吟,今讀君此詩,可稱劉白菊矣!薄栋拙铡芬宦,傳誦于時,至今猶膾炙人口云。張大可,名綦毋,號潛齋,亦號潛哉,詩人,生平未嘗妄許人,自此,“劉白菊”稱名于世。
劉眉錫一生以授徒為生,嘗于平陽八都豐山(今平陽縣敖江鎮(zhèn)河口鄉(xiāng)豐山)、文成南田授館,亦盡心盡力,即便是總角之徒,也愛之如子,待之如成人,訓誨無倦色。居家無事則閉門靜坐,口不絕吟,手不停批,尤精于堪輿之學;慮南田之譜未修,則考先代之遺事、證往時之殘碑,閱30多年,重輯成家譜24卷,其分門別類、文簡事詳,洵為世家文獻足徵;思南雁之志無稽,則遠探名勝,條分縷析,以成《南雁蕩志》,而名山之面目全開。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濟六旬,永嘉高溥為撰壽序千多言,其中清詞麗句,悉出自眉錫之實錄。樂清趙貽瑄(字漢琮)稱之曰:“讀之如見 劉 先生于紙上,呼之欲出。”
年至七旬眉錫精力猶健,而考據(jù)更詳。一生著作甚豐,所纂輯有《莒溪日知錄》八卷、《甌志拾余》二卷(劉步衢序)、《橫陽詩萃》四卷、《南雁蕩山全志》六卷(劉紹寬《籀園筆記》為十二卷)、《劉氏集禮》五卷、重編《誠意伯寫情集》三卷、《劉氏族譜》二十四卷;所著詩文有《莒水詩集》四卷、《莒水文集》二卷、《昆南雜詠》一卷、《兩港雜詠》一卷、《南田雜詠》一卷、《西湖雜詠》一卷、《雁山章唱》一卷。今存《南雁蕩山全志》六卷(劉紹寬《籀園筆記》為十二卷)、《揚芝詠稿》(抄本)一卷、《劉氏族譜》數(shù)卷、《南田雜詠》23章、哭父、哭弟、詠菊詩等20多首。
道光十七年(1837)十二月,鮑臺《揚之先生墓志銘》:“臺也未學晚輩,于公假館豐山之時,獲親道范,靈光歸然,令人起敬!噫,自世以帖括為學,幾若舍帖括無學,若學非帖括末由聞公之風其亦可以少愧矣!”
民國十五年(1926)八月,邑宿 劉紹寬 先生在《莒溪劉氏族譜序》說到:“清乾嘉間,莒溪有揚之先生為邑耆宿,熟諳邑中掌故,著述甚盛,余嘗一至其地主其曾孫方納家,搜求其遺書而不得,繼于友人所得所著南雁山志、及遺詩十余首,其他著述皆不復見矣!余往歲修平陽縣志,為先生立傳,未嘗不心儀其人也!”他還在《酬黃胥庵朱復戡兼呈 李 君佩秋》詩對友人感嘆:“……平陽文獻久零落,百六十年去堂堂。乾嘉以還補罅漏,前有張葉后劉①楊!痹娭械摹皠ⅰ奔礊閯⒚煎a。
劉眉錫生于清乾隆己巳年(1749)十月二十五日,卒于清道光癸未年(1823)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