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計然家。后人尊稱“商圣”。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jīng)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謚曰“敬仲”,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計然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jīng)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jīng)曲折,經(jīng)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蔡澤,戰(zhàn)國時燕國綱成(今河北懷安)人,計然家。善辯多智,游說諸侯,秦昭王拜為客卿,后代范雎為秦相,曾為秦王政出使于燕,使太子丹入質(zhì)于秦!v史的長河已經(jīng)埋沒了許多人,而留下來的只有寥寥無幾的著作。
計然思想
范蠡
“勸農(nóng)桑,務積谷”、“農(nóng)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guān)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xiàn)代的經(jīng)濟建設(shè)也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可能是后人所托),內(nèi)容如下:
能識人:知人善惡,賑目不負。
能用人:因財器便,任事可賴。
能知機:善貯時宜,不致蝕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觀感自生。
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能敏捷:猶豫不決,到老無成。
能接納:禮義相交,顧客者眾。
能安業(yè):棄舊迎新,商賈大病。
能辯論:生財之道,開引其機。
能辦貨:置貨不拘,獲利必多。
能收帳:勤謹不怠,取討自多。
能還帳: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根據(jù)陶朱公的經(jīng)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經(jīng)》,又稱《陶朱公商經(jīng)》、《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jīng)商十八則》,至今仍在定陶一帶流傳!短罩旃饨(jīng)》內(nèi)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懶惰百事廢。
用度要節(jié)儉,奢華錢財竭。
價格要證明,含糊爭執(zhí)多。
賒欠要證人,濫欠血本虧。
貨物要面驗,濫入質(zhì)價減。
出入要謙慎,潦草錯誤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難。
優(yōu)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
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馬虎失信用。
買賣要隨時,拖延失良機。
錢財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臨事要盡責,委托受害大。
賬目要稽查,懈怠資本滯。
接納要謙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寧靜,妄動誤事多。
說話要規(guī)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
管仲
國人幾乎婦孺皆知兵家《三十六計》, “借刀殺人”、“聲東擊西”、“美人計”等等簡直耳熟能詳。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經(jīng)濟激烈競爭的時代,國人卻很少知道中國古代經(jīng)濟三十六計。
華夏族長期獨大的經(jīng)濟實力、統(tǒng)一的政治環(huán)境,使中國古代三十六計隱身于《管子》輕重十六篇長達兩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紀初世界列國競爭又起,商戰(zhàn)近逼,梁啟超等人才開始重視。但隨著中國學術(shù)的西化,很快又杳然無息了。此三十六計清晰地分為國內(nèi)經(jīng)濟管理(前31計)和國際經(jīng)濟戰(zhàn)(后5計)兩部分,依次為: 1.伊尹之謀;2.商湯之謀;3.士室之謀;4.杠池之謀;5.鵠鹍之謀;6.五吏之謀;7.水豫之謀;8.北澤之謀;9.北郭之謀;10.渠展之謀;11.癸乙之謀;12.懷夷之謀;13.素賞之謀;14.曲防之謀;15.置屯之謀;16.城藏之謀;17.耜鐵之謀;18.曲衡之謀;19.石璧之謀;20.菁茅之謀;21.棧臺之謀;22.纂茈之謀;23.籍谷之謀;24.謝物之謀;25.慧星之謀;26.城陽之謀;27.崢丘之謀;28.抗莊之謀;29.沐樹之謀;30.囷京之謀;31.三原之謀;32.制魯梁之謀;33.制萊莒之謀;34.制楚國之謀;35.制代國之謀;36.制衡山之謀。
在春秋戰(zhàn)國諸侯大爭的時代,它完整的出現(xiàn)在《管子》輕重十六篇的后半部分,國內(nèi)經(jīng)濟權(quán)謀集中于《輕重甲第八十》(12計)、《輕重乙第八十一》(6計)、《輕重丁第八十三》(13計)中、國際經(jīng)濟戰(zhàn)權(quán)謀存在于《輕重戊第八十四》(5計)中。1. 伊尹之謀
桓公說:“掌握輕重之策有定數(shù)么?”管仲回答說:“掌握輕重之策沒有定數(shù)。物資一動,措施就要跟上;聽到消息,就要及時利用。所以,建設(shè)國家而不能吸引天下的財富,招引天下的人民,則國家不能成立!被腹f:“何謂吸引天下的財富?”管仲回答說:“從前夏桀時,女樂有三萬人,端門的歌聲,清晨的音樂,大路上都能聽到;她們無不穿著華麗的衣服。伊尹便叫薄地無事可做的婦女,織出各種華美的彩色絲綢。一匹織物可以從夏桀那里換來百鐘糧食。桀的國家是天子之國,但他不肯為天下大事憂勞,只追求女樂享樂,所以伊尹便取得了他的糧食并操縱了他的市場商品流通。這就叫作吸引天下的財富。”
解說——伊尹是商初重臣,在商滅夏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伊尹之謀與兵法《三十六計》“美人計”有相通之處。實際上是通過對外貿(mào)易獲取資源,“致天下之財”的方法!豆茏印返淖髡哒J為,只有吸引天下財富,招引天下的人民,國家才能生存發(fā)展,所謂“故為國不能來大下之財,致天下之民,則國不可成”。想想今天之中國,利權(quán)大失,成了“世界工廠”;美國歐洲卻成為國人趨之若鶩之地,甚至是“自由世界的天堂”,真怕“國將不國”了!
2. 商湯之謀
桓公問管仲說:“商湯僅用七十里的薄地,就兼并了桀的天下,其原因何在呢?”管仲回答說:“桀不許百姓冬天在河上架橋,夏天在河里渡筏,以便觀賞人們受凍和受淹的情況。他把雌虎放在市街上,以便觀賞人們驚駭?shù)那閼B(tài)。商湯則不是如此。收貯蔬菜和糧食,對饑餓的人給飯吃,對挨凍的人給衣穿,對貧困的人給予救濟,天下百姓歸附商場如流水,這就是夏桀喪失天下的原因。”桓公說:“夏桀何以導致商湯達到這種目的呢?”管仲說:“女華,是桀所寵愛的妃子,湯用千金去賄賂她;曲逆,是桀所親近的大臣,湯也用千金去賄賂他。內(nèi)部有女華的暗中相助,外則有曲逆公開相助,暗地與公開計議相配合,而湯得成其為天子。這是商湯的機密策略!
解說——原文中作“湯之陰謀”。明儒趙用賢(1535-1596)稱:“湯以至仁伐暴,何必如此?是戰(zhàn)國陰陽之說,非管氏語也!苯笋R非百稱“趙說迂拘可笑”。通過收買高級官員的辦法實現(xiàn)政治經(jīng)濟目的,是古今中外戰(zhàn)略家常用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常有一些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向中國高級領(lǐng)導人“布道”,比如勸說中國持有大量美元,比如誘騙中國只要實行自由市場經(jīng)濟就會二丄十年超過日本等等。這恐怕是另類的“湯之陰謀”吧,只不過這里連錢都不用花,為中國精英集團洗腦就行了!
3. 士室之謀
桓公想對死難者的后代進行撫恤,他說:“我們國家,是處在四面受敵地位的國家,是依靠國外輸入糧食的國家,又是虎狼野獸棲息的山區(qū),F(xiàn)在每次戰(zhàn)爭都有死傷。對于死難者的孤兒,那些白發(fā)老人的孫子,對靠丈夫當兵過活的寡婦,沒有東西救濟他們,該怎么辦?”管仲回答說:“我們國家的豪門大族:那些升大官、有采邑囤積財物的人們,國君若控制這些人的財物,市場物價就可以上漲,不控制就下降;若把這些人的財物掌握起來,物價就可以上漲,不掌握就下降。因為當大官的、有采邑的、富商、蓄賈、積余財?shù)、藏盈利的、囤積財物的人家,都是我們國家的富豪。所以,國君要穿上白布喪衣到士室去,召集那些功臣、世家、當大官的、有采邑的、積余財?shù)、藏盈利的、囤積財物的人家,對他們說:u2018城防不固容易被敵人攻破,沒有糧食貯備容易被敵人圍困,天下各國都如此,齊國怎么能不加以考慮呢?你們各位大夫凡存有糧食的都不可自由處理。要用平價向你們收購。u2019接著就定好合同。糧食數(shù)量,不許他們夸大或縮小。這樣一來,缺糧無糧的百姓,都聞風而紛紛買糧,買多的買少的,絡繹不絕;遠道的近道的,不推而自來。國內(nèi)糧價坐漲達四十倍。國君就可以拿出四十倍的糧食來賑濟孤兒寡婦,收養(yǎng)貧病之人,照顧窮而無子的孤老。使他們不至于賣身為奴而得到生活供養(yǎng),也使他們不至于死于溝壑。這樣,廣大戰(zhàn)士就會爭先作戰(zhàn)而勇往直前,不貪生惜命而為國效力,輿死扶傷,為國犧牲者可達到半數(shù)以上。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戰(zhàn)士們并非好戰(zhàn)而輕死,是輕重之術(shù)的作用使之如此的!
解說——這里的“士室”指每里所置的里尉辦公居住之處。士室之謀用行政手段壟斷商品,人為提高商品價格獲取財政收入,實現(xiàn)社會的轉(zhuǎn)移支付。歷史上這種作法常常遭到富人的反對,需要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支撐才能實現(xiàn)。如果單憑穿喪服,靠道德感化,是不可能實現(xiàn)“損有余,補不足”的調(diào)控目標的。士室之謀的目的是撫恤戰(zhàn)士,是法家“顯耕戰(zhàn)之士”的直接體現(xiàn)。
歷史
最早在《管子》一書中,提到有“輕重之家”這個詞語,并且有專門篇章《輕重》。另外,就是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有:“管仲修之,設(shè)輕重九府!陛p重九府,其實是姜太公在輔佐周室的時候,設(shè)立的九個掌管錢的職位。輕重,指的就是錢;九府,即指大府、王府、內(nèi)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nèi)、職金、職幣,都是用來指掌財幣的官員。后來姜太公歸齊,將這一套機構(gòu)帶到了齊國,用于國家治理。管仲基本上是沿襲姜太公的做法而已。
從《管子》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知道,“輕重之術(shù)”,從遠古的時代就一直存在。當然了,諸子百家,沒有誰不假托古人,以證明自己是“有來歷的”,輕重家也不能免俗。根據(jù)《管子·揆度》篇記載:
齊桓公問于管子曰:“自燧人以來,其大會可得而聞乎?”管子對曰:“燧人以來,未有不以輕重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至于黃帝之王,謹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實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至于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nèi)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其勝禽獸之仇,以大夫隨之!被腹唬骸昂沃^也?”管子對曰:“令:u2018諸侯之子將委質(zhì)者,皆以雙武之皮,卿大夫豹飾,列大夫豹?。u2019大夫散其邑粟與其財物以市虎豹之皮,故山林之人刺其猛獸若從親戚之仇,此君冕服于朝,而猛魯勝于外;大夫已散其財物,萬人得受其流。此堯舜之數(shù)也!
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堯舜是否真是“輕重之術(shù)”的發(fā)明者,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管仲本人,就是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他在齊國幫助齊桓公制定了“發(fā)展經(jīng)濟”的戰(zhàn)略以后,一方面,采取“官山!钡霓k法,將鹽的運輸和專賣權(quán)都控制在國家手里,另一方面,又鼓勵老百姓經(jīng)商,全國上下,商風大盛。連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都不忘記提醒各國的君主:“勿忘賓商旅”……
這還只是鼓勵經(jīng)濟,而在重商成為一種基本國策,經(jīng)商成為全國的主要潮流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這時候,就要用“輕重”辦法來管理商業(yè)上的事情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政治經(jīng)濟學”。
《管子·輕重甲》載:“管子曰:u2018……故為人君,不能散積聚,調(diào)高下,分并財,君雖強本趣耕,發(fā)草立幣而無止,民猶若不足也。u2019桓公問于管子曰:u2018今欲調(diào)高下,分并財,散積聚。不然,則世且兼并而無止,蓄余藏羨而不息,貧賤鰥寡獨老,不與得焉。散之有道,分之有數(shù)乎?u2019管子對曰:u2018唯輕重之家為能散之耳。請以令輕重之家。u2019桓公曰:u2018諾。u2019東車五乘,迎癸乙于周下原!
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對話。管子認為,一個君主,如果連最起碼的“輕重”都不懂:散積聚,調(diào)高下,分并財,三者正是輕重家的主要研究課題,那么,他就不能算得上一個好國君。于是,一貫好學的齊桓公,連忙虛心請教。管仲就給他推薦了一個“輕重家”的人物:癸乙。
“桓公曰:u2018請問輕重之數(shù)?u2019癸乙曰:u2018重籍其民者失其下,數(shù)欺諸侯者無權(quán)與!ê眯臑榭啥。夫好心則萬物通,萬物通則萬物運,萬物運則萬物賤,萬物賤則萬物可因。知萬物之可因而不因者奪于天下,奪于天下者,國之大賊也!噬曛蕴柫,抗之以徐疾也。民乎其歸我若流水,此輕重之數(shù)也。u2019……”
在輕重家眼里,和儒家、道家一樣,輕重家所研究的,也是一種“治國之道”。輕重也不僅僅用在經(jīng)濟方面,而是用在政治、軍事等領(lǐng)域,無所不包,已經(jīng)上升成為一種哲學思想。
管仲之后,將“輕重”思想用在“治國之道”上的,是在魏國進行改革變法的法家著名人物李悝。他提出:“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nóng);民傷則離散,農(nóng)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nóng)益勸。”魏文侯采納這種建議,“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李悝的這一思想,顯然繼承了計然的經(jīng)濟理論。《貨殖列傳》在介紹計然的理論時候說:“夫糶,二十病農(nóng),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nóng)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nóng)末俱利,平糶齊物,關(guān)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奔g就是賣糧食的意思。是說假如一斗米的價格是二十錢,米價就賤了,則農(nóng)民吃虧;而如果米價一斗漲到九十錢,米價就貴了,末業(yè)就受損失。末業(yè),指商業(yè)、手工業(yè)等。末業(yè)受到損失,就再也沒有人愿意去從事末業(yè),結(jié)果,也就沒有人創(chuàng)造財富了。同樣,如果農(nóng)業(yè)吃虧,就沒有人愿意開荒種莊稼了。這兩種情況,顯然是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作為政府的管理者,一定要想辦法控制糧食的價格,將其穩(wěn)定在上不超過一斗八十,下不低于一斗三十。這樣,農(nóng)業(yè)與末業(yè)都能得到利益,維持市場上糧食與物品的價格平衡,就不會缺少糧食,也不會缺少生產(chǎn)與生活用品。這是治理國家所必須掌握的“輕重”。
另外一個名臣晁錯,則從糧食的角度,討論輕重的問題。他提出貴粟的建議。他說:“欲民務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敝灰獙⒁欢康募Z食交給政府,就可以“拜爵”、“除罪”,這樣一來,“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其后果一箭三雕:“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實行以后,果然天下大富,漢文帝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到漢景帝時代,天下達到極富。所謂文景之治,所謂漢唐盛世,就是指的這個時代。
漢武帝時,任用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lǐng)大農(nóng),主持均輸鹽鐵的事情,派出大農(nóng)部丞數(shù)十人到各郡國主管均輸鹽鐵的經(jīng)營。桑弘羊可以說是管子的一個得意“門生”,完全繼承了管仲的治國思想,對“輕重”尤其實踐得不錯。“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薄按筠r(nóng)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故抑天下之物,名曰u2018平準u2019!薄懊裼杏鄤t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
事實證明,這些方針政策是準確而有效的,實行以后,“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天子北至朔方,東封泰山,巡海上,旁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鉅萬計,皆取足大農(nóng)!薄
繼桑弘羊之后,漢朝還出了一個“輕重”理論的實踐大家,就是耿壽昌。他發(fā)明的“常平倉”:“壽昌遂白令邊郡皆筑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nóng);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薄@一原理,直到今天還在經(jīng)濟學領(lǐng)域被廣泛運用。
總體上說來,輕重家的思想,是諸子百家中唯一的專門研究商業(yè),并且通過商業(yè)上的成功,來實現(xiàn)“治國之道”的一個學術(shù)流派。這一流派,既對商業(yè)專門服務,也為政治和社會提供服務。因此,其包括商業(yè)在內(nèi),又高于商業(yè);其對商業(yè)文化的影響,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有利的是:國家調(diào)控——強化了商業(yè)文化的優(yōu)勢地位;天下同利——明示了商業(yè)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不利的是:官商——從根本上違背了商業(yè)的自然屬性;人治——從源頭上誘惑了商人的逐利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