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作品數(shù)量甚豐、文采多才多藝,是長篇小說家、短篇故事作家、劇作家、也是新聞評論家,文本中總是以政治脈絡(luò)為背景來鋪陳,呈現(xiàn)出道德矛盾與掙扎的主題,這就是葛蘭姆·葛林(Graham Greene)的文壇地位與風格。
閱歷無數(shù),著作等身
葛林的家族中,可能流著優(yōu)質(zhì)作家的血統(tǒng),他的表哥Robert Louis Stevenson,也是享有盛名的小說家(《金銀島》、《變身怪醫(yī)》)。Stevenson曾十分看好表弟將成為一流的說故事高手,不過,葛林的成就遠超過他的期待,因為葛林的筆法多變,悠游跨越于各種小說類型之中。
內(nèi)疚與救贖的拉鋸,邪惡對純真的沖擊
葛林被世人認定為20世紀最重要的卓越作家之一,他所創(chuàng)造的小說世界里,充斥著苦難的考驗、人性的沖突、以及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抗。不過,葛林的前三部小說并未引起注意,直到1932年的《史坦堡特快車》(Stamboul Train)問世后,他才贏得應(yīng)有的名聲。葛林作品中最著名的標記,就是如惡夢般不斷糾纏重復(fù)的主題-內(nèi)疚與救贖的拉鋸、邪惡對純真的影響。這種刻畫正邪交融而對立、善惡共存又對峙的文學特質(zhì),我們可以在他的小說看到佐證:1938年的《Brighton Rock》,主角是一對雌雄少年殺手,男的冷血粗暴,女的卻是神圣純情;1940年的《The Power and the Glory》,描寫逃亡的牧師與惡棍之間的沖突斗爭;1950年的《The Third Man》,Rollo Martins必須面對貪圖不義之財?shù)纳倘薍arry Lime,誰知這奸商竟然是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兒時恩人!
天主教義的宗教色彩,散發(fā)娛樂的閱讀享受葛林作品中的另一個特色,是蘊含著宗教色彩,常見以天主教義為中心主題。由于葛林并非天生的天主教徒,他是在處女作發(fā)表前兩年,才突然轉(zhuǎn)為信仰天主教,因此有人質(zhì)疑,葛林是否為了取得合理的"執(zhí)照"而加入天主教派。然而,葛林和G.K.卻斯特頓雖同是改信天主教的叛徒,但其立意卻完全不同:卻斯特頓在信仰危機中,從天主教尋得自由解放的自我快樂;但葛林(或是他筆下的人物)若隱若現(xiàn)地在每部作品中坦露受苦煩惱的經(jīng)過,而這些掙扎所架構(gòu)的劇情故事,卻為讀者帶來了閱讀上的娛樂效果。
成就
諾貝爾文學的肯定,推理文壇的重視葛林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定位。他自己將題材較為嚴肅的歸類于"藝術(shù)小說",其他則界定為"娛樂作品"。有趣的是,這樣的認知卻因人而異,譬如有些美國評論家把《Brighton Rock》視為通俗的娛樂作品,但在英國,它反而是一本廣被認定為深奧淵博的嚴肅小說。葛林雖非正統(tǒng)的推理小說家,但《Twentieth Century Crime and Mystery Writers》卻統(tǒng)計列出關(guān)于葛林著作的傳記、評論集、和書志學文獻,至少有31部之多,可見他對推理文學的貢獻,決不可等閑視之。葛林晚年長住法國尼斯,1991年4月3日死于瑞士,他生前獲獎無數(shù),光是諾貝爾文學獎就提名他21次,可惜總?cè)绷伺R門一腳,始終未能如愿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