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投降滿清
本是明朝游擊,輔佐祖大壽守大凌河,天聰五年(1631),跟隨祖大壽出降,領(lǐng)命遷移到盛京。
崇德六年(1641),授刑部參政。次年分漢軍八旗,隸屬于漢軍鑲紅旗。
順治元年(1644),改授參領(lǐng),予世職三等輕車都尉。順治二年(1645),授天津兵備道。順治三年(1646),擢南贛巡撫。
順治四年(1647),遣副將劉伯祿、徐啟仁等剿捕瑞金、石城,興國、龍安,寧都、上猶諸州縣土寇,克魚骨、蓮花、丁田、鉤刀嘴諸寨,斬偽都督葉南枝、偽軍門劉志諭、劉飛等。
平定叛亂
順治五年(1648)正月,江西總兵金聲桓、副將王得仁在南昌叛亂,江西諸郡縣皆附,外連閩、粵,贛州介其間。王得仁以二十萬人來攻贛州,劉武元指揮守城。劉武元城守三月,糧盡,斥家財(cái)佐軍,勵(lì)士卒奮戰(zhàn),遂破王得仁兵。王得仁退屯東山,引武元空城出戰(zhàn),將設(shè)伏邀擊。武元知其謀,天未明,兵數(shù)百持炬為前驅(qū),得仁兵望見,伏盡出,力戰(zhàn),王得仁中創(chuàng)遁走。金聲桓聞清軍已至九江,謀退保南昌,劉武元出奇兵襲其后,敗之太湖港,斬獲無數(shù)。
十月,廣東總兵李成棟叛亂,自惠州陷南雄,以廣東諸邑響應(yīng)南明桂王朱由榔,結(jié)洞蠻土賊,復(fù)來攻打贛州,眾號(hào)百萬。劉武元乘敵扎營未穩(wěn),先出兵數(shù)百撓之,后夜縋城出死士劫破十馀壘,令諸將分兵東、西、南三門出戰(zhàn),大破之,李成棟以數(shù)騎走。敘功,加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賜紫貂冠服、甲胄、佩刀、鞍馬。
順治六年(1649),征南大將軍譚泰攻克南昌,遣副都統(tǒng)覺善等與劉武元會(huì)師,克信豐,李成棟遁走,墮水死。劉武元分遣副將先啟玉、參將鮑虎、游擊左云龍等捕李成棟馀黨,定瑞金、雩都、崇義諸縣。進(jìn)攻梅嶺,破木城五,獲李成棟部將偽總兵劉治國。
征伐廣東
順治七年(1650),平南王尚可喜奉命由南安征伐廣東,劉武元遣副將栗養(yǎng)志以兵從,克南雄、韶州二府。
金聲桓叛亂時(shí),土賊彭順慶踞寧都,偽稱軍門,窺伺郡邑。劉武元遣將往撫,彭順慶負(fù)固不下。至是,遣副將高進(jìn)庫、游擊楊繼、洪起元等攻克寧都,斬彭順慶。
流賊羅榮自明末倡亂楚、粵間,號(hào)閻王總,聚眾數(shù)萬,踞大庾縣之云山,結(jié)寨二十余,偽稱五軍都督,劫掠上饒、崇義、南康、信豐、龍南諸境。劉武元遣副將楊遇明、劉伯祿、賈熊、董大用等分布伏兵,截其去路。乃合兵搗賊巢,斬羅榮及偽官百余,其脅從皆就撫。
敘平廣寇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三遇恩詔,進(jìn)世職一等輕車都尉,加一云騎尉。
順治十年(1653),因疾還京。順治十一年(1654),卒,年五十二。贈(zèng)少保,蔭一子入國子監(jiān),謚明靖。
人物評(píng)價(jià)
張廷玉:國初民志未壹,諸依山海險(xiǎn)岨而起者,往往自讬於明遺,要之為民害,廓清摧陷,封疆之責(zé)也。國英(李國英)定四川,合師討茅麓山,績最高。劉武元守贛州,庫禮守淮安,胡全才守漢中,御寇全城,亦其亞也。申朝紀(jì)等捕治土寇,皆能勤其官者。若劉清泰策鄭成功,謂挾怨而叛,殊不中事理。陳錦屢勝而挫,遽為何人所賊,防衛(wèi)亦稍疏矣。
史書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列傳二十七》
《清史列傳卷七十八一·貳臣傳甲編》
《欽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大臣傳六十九》
家族成員
長子:劉瀇(?~1667),襲世職?滴跞辏1664),上疏述父劉武元于賊犯贛州時(shí),率眾御戰(zhàn),保全危城,未邀優(yōu)敘。詔下部議,予騎都尉,合現(xiàn)襲之職為二等男,仍以劉瀇襲。后官至副都統(tǒng)
次子:劉浩(?~1674),康熙十三年(1674)任廣西潯州知府。孫延齡叛亂,率偽總兵緱成德以兵直逼城下,圍且急,劉浩與副將蔣秉監(jiān)倉卒備御,晝夜堅(jiān)守,以待援兵。五日后,蔣秉監(jiān)暗自通賊,啟城內(nèi)應(yīng),縛劉浩獻(xiàn)賊營,逼使降,劉浩罵賊不屈死之。其子劉中樞、劉中梁、劉中柱、劉中楫及家屬七十余人俱被害。事聞,贈(zèng)太仆卿,雍正三年(1725)入祀昭忠祠。
孫:劉中本,劉瀇之子,康熙六年(1667)襲世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