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1年,克利斯提·普優(yōu)前往瑞士日內瓦視覺藝術高等學校修習繪畫,后來轉至電影系。1994年,自編自導自個人首部短片《無處似家》。1996年,從瑞士日內瓦視覺藝術高等學校畢業(yè)。
1998年,執(zhí)導紀錄片《克拉約瓦的老人院,1998年7月13日-19日》。2001年,自編自導個人首部電影《無命錢》,該片入圍戛納影展導演雙周單元。2004年,自編自導自劇情短片《香煙與咖啡》,該片獲得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最佳短片獎。
2005年,自編自導由約安·費斯庫特阿努、盧米妮察·蓋奧爾吉烏共同主演的喜劇電影《無醫(yī)可靠》,該片嘲諷羅馬尼亞醫(yī)療制度的腐敗,獲得第58屆戛納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影片獎,他憑借該片入圍第18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編劇獎。2007年,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一種關注單元的評委。
2010年,自編自導自演劇情電影《破曉時分》,該片入圍第5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2013年,由其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三次闡釋練習》上映。2014年,執(zhí)導紀錄片《薩拉熱窩的橋》;同年,執(zhí)導紀錄片《聚焦謝爾蓋·洛茲尼薩》。
2016年,自編自導自由米米·布蘭斯庫主演的劇情電影《雪山之家》,該片講述了拉里在參加完紀念父親的家庭聚會后,重新審視家庭的故事,入圍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2019年,擔任劇情電影《豪宅》的導演;同年,執(zhí)導奇幻電影《空間活動》。
2020年2月,憑借電影《馬爾姆克羅格莊園》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遇見單元最佳導演獎。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9年 | 《空間活動》 | 電影 |
2019年 | 《豪宅》 | 電影 |
2016年 | 《雪山之家》 | 電影 |
2014年 | 《歐洲的光譜》 | 短片 |
2014年 | 《薩拉熱窩的橋》 | 紀錄片 |
2014年 | 《聚焦謝爾蓋·洛茲尼薩》 | 紀錄片 |
2013年 | 《三次闡釋練習》 | 電影 |
2010年 | 《破曉時分》 | 電影 |
2005年 | 《無醫(yī)可靠》 | 電影 |
2004年 | 《香煙與咖啡》 | 短片 |
2001年 | 《無命錢》 | 電影 |
1998年 | 《克拉約瓦的老人院,1998年7月13日-19日》 | 紀錄片 |
1995年 | 《早飯之前》 | 短片 |
1994年 | 《無處似家》 | 短片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9年 | 《空間活動》 | 電影 |
2019年 | 《豪宅》 | 電影 |
2016年 | 《雪山之家》 | 電影 |
2014年 | 《歐洲的光譜》 | 短片 |
2014年 | 《薩拉熱窩的橋》 | 紀錄片 |
2014年 | 《聚焦謝爾蓋·洛茲尼薩》 | 紀錄片 |
2013年 | 《三次闡釋練習》 | 電影 |
2010年 | 《破曉時分》 | 電影 |
2006年 | 《抵消》 | 電影 |
2005年 | 《無醫(yī)可靠》 | 電影 |
2004年 | 《香煙與咖啡》 | 電影 |
2003年 | 《尼基與弗洛》 | 電影 |
2001年 | 《無命錢》 | 電影 |
1995年 | 《早飯之前》 | 短片 |
1994年 | 《無處似家》 | 短片 |
制作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09年 | 《弗朗西絲卡》 | 電影 |
榮譽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 |
?2016 第69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雪山之家(提名) 2010 第63屆 戛納電影節(jié) 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大獎破曉時分 (提名) 2005 第58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無醫(yī)可靠(獲獎) |
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 |
?2020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遇見單元最佳導演獎馬爾姆克羅格莊園(獲獎) 2004 第54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最佳短片獎香煙與咖啡 (獲獎) 2004 第54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聯(lián)合國際影業(yè)柏林大獎(歐洲短片電影) 香煙與咖啡 (獲獎) |
歐洲電影獎 |
?2005 第18屆 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無醫(yī)可靠 (提名) 2005 第18屆 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獎 無醫(yī)可靠 (提名) 2004 第17屆 歐洲電影獎最佳短片獎 Cigarettes and Coffee (提名) |
人物評價
在電影的《無醫(yī)可靠》中,克利斯提·普優(yōu)延續(xù)了自己寫實主義的風格,冗長的鏡頭與 自然光營造出一種粗糙質樸的美感,這種風格也成為了“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的一種藝術傾向為后來者所效仿。同樣,他的電影也經常復現(xiàn)對于“族群”問題的討論,影片中的一眾主人公往往屬于用一個家族或同一個街區(qū)。在美學方面,他的特征是由(幾乎是紀錄片式的)現(xiàn)實主義和樸素的極簡主義風格組成的,而不是黑色幽默(《電影評介》、《電影世界》、《當代電影》綜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