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創(chuàng)制西夏文字
獨居高樓,創(chuàng)制西夏文字。黨項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隨著黨項族的社會發(fā)展,先進的文化形態(tài)在生產(chǎn)發(fā)展的孕育以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擊中有了最新的胚胎。而文字的創(chuàng)制,正是這種胎動的客觀顯著表現(xiàn)。主觀上是黨項族一直使用漢族文字,為了鞏固民族語言,增強民族意識,憂國憂民的野利任榮認為創(chuàng)制一種作為黨項族表征的黨項文字勢在必行。
創(chuàng)制
在元昊的大力支持下,野利任榮獨居一高樓上,根據(jù)漢字與藏文的若干特點,專心研修,廢寢忘食,不分白天黑夜,終于在短短幾年后,既大慶元年(1036年)演繹出了西夏文字十二卷。
創(chuàng)制方法及特點
西夏文字是野利任榮仿照漢字的造字特點,多采用會意合成法,例如:取水和土的各一部分合成泥字,地和動的各一部分合成震字等。西夏文字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被創(chuàng)制出來,既是黨項民族富有智慧的表現(xiàn),同時也為西夏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頒布及推廣
野利任榮創(chuàng)制出西夏文字后,元昊下令遵為“國字”。頒布之時,群臣上表敬獻頌詞,舉國慶賀,并改元(廣運三年)為大慶元年以示慶祝。
為了推廣這種文字,野利任榮派人到民間教習傳授,幫助他們使用西夏文字記事,并不辭辛勞,親自到過很多地方傳授、解惑。元昊規(guī)定西夏國內(nèi)所有的文藝誥牒,一律都用新制夏字書寫。
深遠影響
由于野利任榮的積極推行和大力提倡,西夏字便廣泛地使用和迅速流行起來,上自官方文書,下至民間日常生活方面,都用新文字作為使用的工具。經(jīng)過應用,西夏字也逐漸演繹成一套如漢字楷、草、隸、篆書體的固定體式。野利任榮創(chuàng)制西夏文字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西夏的主體居民黨項族從來不曾有過自己的文字,他們在熱情建立自己的政權時期,迅速創(chuàng)制新文字用以鞏固民族語言,并從自己所熟悉的語言入手,來提高學習文字的效率,以利進一步普及和發(fā)展社會的知識文化。
翻譯漢文典籍
主持蕃字院 翻譯漢文典籍
野利任榮創(chuàng)制出西夏文字后,元昊在國家的政權中設立了蕃字院。元昊對蕃字院特別重視,特委任野得任榮來主持。元昊同吐蕃、回鶻及西域各國往來文書,一律用西夏文字書寫,由蕃字院擔任撰寫。除此之外,野利任榮主持蕃字院,通過翻譯漢文典籍,還學習漢族文化,掌握治理封建國家的一套本領。在蕃字院中,由野利任榮主持翻譯了《孝經(jīng)》《爾雅》《四言雜字》等漢文典籍為西夏文,野利任榮還在黨項和漢族官僚子弟內(nèi),選拔品學兼優(yōu)者,讓他們進入蕃字院學習,等到他們學業(yè)有成時,出題考問,根據(jù)他們的成績,授以大小官職。野利任榮的這種培養(yǎng)、選拔官吏,以科舉取士的辦法,對提高黨項地主階級的文化水平,意旨貴族豪強勢力的擴大,鞏固夏國封建政權具有積極的意義。
逝世及評價
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七月,為西夏民生國計操勞一生的野利任榮去世。李元昊悲痛至極,三次前去祭奠,并且撫靈痛哭悲呼:“何奪我股肱之速也!”并給于厚葬,贈封為富平侯。天盛十四年(1162年)仁宗仁孝又追封野利任榮為廣惠王。
縱觀野利任榮一生,他不僅是一個有成就的大學者,而且還是一個有作為的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野利任榮能把二者結合為一身,這在西夏國黨項族人中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