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人物生平
1819年5月5日生于明斯克附近的烏貝爾莊園。父親是一個破落地主,母親愛好音樂,會彈琴、唱歌,家里同當時波蘭知識界人士常有來往。父母親雖然并沒有想要培養(yǎng)孩子學音樂,但小莫紐什科對當時家里的音樂生活,對莊園左近農(nóng)村流行的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民間歌舞,卻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此外,由于母親的循循善誘,莫紐什科從小便接觸和喜愛祖國的許多民族史詩和波蘭詩人的一系列詩作。民間的音樂和包括密茨凱維支在內(nèi)的波蘭詩人的革命詩篇,就是這樣從小印入他的心田,后來并對他的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莫紐什科在華沙(1827-1830年)和明斯克(1831-1836年)進普通中學讀書,1837年到柏林,用近三年的時間學習作曲理論和指揮。1840年回國后,住在維爾諾歷時十八年,在這里,由于政治落后,音樂閉塞,再加上婚后子女眾多,生活困難,莫紐什科長期處于不順適的逆境。但是,正是在這里,他滿懷創(chuàng)作激情,孜孜不倦地為實現(xiàn)他自己的藝術(shù)理想而竭盡全力—為當?shù)睾兔魉箍说膭≡簩懽饕恍┬「鑴『拖哺鑴,如《理想》、《新唐吉訶德》和《夜宿亞平寧山》等,并為一些戲劇譜寫配樂。不過,這些戲劇音樂的創(chuàng)作并不怎么成功,作品甚至大都沒有保留下來,倒是他的一些浪漫曲和歌曲創(chuàng)作,真正打動了許許多聽眾的心,為他爭得了聲譽。1848年,莫紐什科出版了他的第一冊《家庭歌曲集》——這套歌曲匯編是他畢生精力的重要結(jié)晶,總共包括十二冊,收集二百七十首歌曲,其中六冊直到作者死后方才出版。但是促使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發(fā)生轉(zhuǎn)折的卻是他的歌劇《哈爾卡》。
1846年,為了掙脫維爾諾和明斯克的保守空氣,為了結(jié)識首都知識界人士,莫紐什科來到華沙。在這里,他為革命詩人沃爾斯基(W.Wolski,1824-1882)描寫農(nóng)奴的不幸的長詩《哈爾卡》所感動,便根據(jù)同當時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密切聯(lián)系的這一題材寫成歌劇,在1848年1月1日在維爾諾的一個小型露天舞臺上,在沒有布景和道具的情況下進行首次演出。此后,經(jīng)過整整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在1858年元旦在華沙歌劇院上演。歌劇《哈爾卡》上演成功,改變了歌劇院對莫紐什科的看法,很快地他便從維爾諾遷居華沙,擔任華沙歌劇院的指揮,在生前最后幾年還被聘任華沙音樂學院的教授。
莫紐什科在華沙時期(1858-1872年)的創(chuàng)作格外富于成果。她的優(yōu)秀歌劇創(chuàng)作,如對波蘭貴族進行辛辣諷刺的《爵夫人》(1859年)、以愛國思想為基礎(chǔ)的《鬼堡》(1864年)和杭議社會不平等的《帕里亞》(1859—1861年)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寫出的,他根據(jù)密茨凱維支的詩劇《先人祭》第二部而寫的大合唱《幽靈》(1869年)和以叔事詩《克里冰亞十四打詩》中的八首寫出的同名大合唱(1867年),也為他的后期創(chuàng)作增添了光彩——后一作品的風格和音樂語言同肖邦的音樂最相接近,波蘭音樂評論界有時把它稱為“聲樂夜曲”,以同肖邦的夜曲相比擬,這并不是偶然的。除此之外,莫紐什科在這些年代還應(yīng)許多小型劇院和小型音樂會組織者的要求,同時也因自己在歌劇院的指揮工作的需要,寫過各種體裁的大量“實用音樂”作品,包括嘻游曲、幕間音樂和歌唱劇等,他還寫了一系列宗教音樂作品,如彌散樂、教會清唱劇和安魂曲等,他的器樂作品有三首序曲、兩篇弦樂四重奏和一些鋼琴曲等。但是至今仍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樂隊作品,幾乎只有他的歌劇《哈爾卡》序曲。
莫紐什科晚年因遭受音樂評論界日益頻繁的攻擊而深感優(yōu)傷和痛苦,物質(zhì)生活的困境也使他難以度日,只是歌劇《哈爾卡》在布拉格(1868年由斯美塔那指揮)和彼得堡(1870年)的上演,給他帶來了一些安慰。1970年,莫紐什科在創(chuàng)作上正處于精力旺盛的時期,卻受到心臟病的嚴重襲擊,1872年6月4日終于在華沙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