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文軍,女,1962年生,上海人,祖籍江蘇無錫, 文學博士,九三學社社員,現(xiàn)為 上海政法學院文學院新聞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主要開設課程:“ 新聞采訪與寫作”、“ 中外新聞事業(yè)史”、“法制新聞報道案例精講”、“法制新聞精品案例”、“紀實藝術與影視傳播”、“上海話與海派文化”、“ 新聞傳播精品導讀”、“政府公文寫作”、“應用寫作”等本科教學課程。
科研以現(xiàn)代 報告文學等為主。先后主持上海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論著
新編大學語文(參著)撰寫第5章:宋代文學 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形容詞應用辭典(參編)撰寫Q條目,共210條 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出版
教育是一個民族根本的事業(yè)(上海市社會科學“九五”規(guī)劃課題項目)撰寫第3章:教育要面向世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1、當代 應用寫作學 上海大學出版社 1998年8月出版 兩人合作ISBN 7-81058
2、 大學應用寫作ISBN 7-81058-050-7/H·004參編第4、5章
3、抗戰(zhàn)時期的上;虾H嗣癯霭嫔2001年5月1日出版ISBN 7-208-03686-1參著第4、第5章此書系2002年8月獲得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的上海 抗日戰(zhàn)爭史叢書中的一本。
4、大學生論文寫作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3年2月1日出版ISBN7-5432-0861-4
副主編 撰寫下編:國內外論文規(guī)范:國外論文寫作規(guī)范(譯編)
5、新聞采訪與寫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ISBN 7-20805649-8參編第11、12章
6、 局部抗戰(zhàn)時期中國報告文學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ISBN 978-7-80745-029-0個人專著
7、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新探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ISBN 978-7-80745-040-5“ 應用寫作”課程的設計依據(jù)
8、學應用寫作 參編 2007年10月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9、用寫作進階2008年9月海 人民出版社 參編 副主編
10、學應用寫作2008年5月 上海大學出版社參編
11、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讀本 參編 2010年1月出版 浙江文藝出版社
論著、論文名稱 | 出版社、刊物名稱 | 出版、發(fā)表時間 | ||
試論比喻的形成原因和審美作用 | 發(fā)表于上海大學學報 | 1997年第6期(雙月刊) | ||
對偶成因之探索 | 發(fā)表于復旦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修辭學習 | 1997年第5期 | ||
試論排偶的形成原因和審美實質 | 發(fā)表于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 1997年第2期(雙月刊) | ||
試論古典文學教育的道德精神 | 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思想理論教育 | 1996年第12期 | ||
倡導具有道德精神的古典文學教育芻議 | 發(fā)表于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此文被全文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 1996年第10期 1997年第3期 | ||
倡導具有道德精神的古典文學教育芻議 | 發(fā)表于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此文被全文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 1996年第10期 1997年第3期 | ||
試論 康德美學思想對 蔡元培、 宗白華的影響 | 發(fā)表于 上海工業(yè)大學人文科學論壇 | 1994年第1期 | ||
意象與意境呼嘯山莊與原野 | 收入比較文學三百篇(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 1990年5月 | ||
試論易傳辯證思想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 | 發(fā)表于 上海工業(yè)大學人文科學論壇 | 1990年第2期 | ||
兩種思維方式在中國古文化中 | 發(fā)表于 上海工業(yè)大學人文科學論壇 | 1990年第1期 | ||
黃河之水天上來——析李白將進酒意象高遠 感情跌宕——析杜甫望月、登高紅消香斷有誰憐?”——讀紅樓夢·葬花 | 收入于文學名篇鑒賞(上海百家文藝出版社出版) | 1989年 | ||
淺論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之“ 養(yǎng)氣說” | 發(fā)表于 上海工業(yè)大學人文科學論壇 | 1989年第1期 |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 | 收入于 上海工業(yè)大學思想理論教育論文 | 1987年12月 | ||
局部抗戰(zhàn)時期上海報告文學的厘定及其特點 | 2003年10月發(fā)表于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 | 2003年第5期 | 本文被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 |
30年代中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的演進 | 文學評論(青年學者專號) | 2003年11月 | ||
從理論滲透到范本催化--論基希對中國報告文學的影響 | 社會科學(上海)2003年第11期 | 2003年11月 | 本文主要觀點被轉載于2003年12月18日社會科學報“學術看臺”欄目;2003年12月17日文摘報“論點短輯”。 | |
試論報告文學作為獨立文體的核心要素之形成[J] | 上海大學學報(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 2005年(1) | ||
論20世紀30年代報告文學的主體特質[J] | 社會科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06(12) | ||
試論左聯(lián)對中國報告文學的大力推動何以成為可能[J] | 文藝理論研究,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7(6) | ||
特殊的外來影響: 共產國際和中國左翼報告文學[J] | 中國比較文學 ,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出版社 | 2009(2) | ||
文本中的現(xiàn)實——中國左翼報告文學建構事實的方法 |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杭州:杭州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9(4) | ||
中國報告文學的發(fā)展、傳播與工業(yè)化進程 | 發(fā)表于論文集穿越時空:中國文學的傳播與接受(馬來大學出版社出版) | 2009年8月 | ||
責任與風險——法治時代報告文學的自我保護 | 中國作家紀實文學評論 | 2010年第9期 | ||
傳媒對司法行為的負面報道亟待規(guī) | 2010年發(fā)表于 華東政法大學 法學 | 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