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丁世貞
性別:男
生年: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元末明初
籍貫:不詳
民族:漢族
身份:軍事人物
個人簡介
丁世貞原為文州守將,明軍傅友德進攻文州時,丁據(jù)險力戰(zhàn),并導致汪興祖戰(zhàn)死。文州被攻破后,化裝逃跑。后又起兵攻破文州,殺朱顯忠。明夏政權結束后,其又率眾圍困秦州,兵敗后被部下殺死。
生平簡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起兵,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攻破長安,唐玄宗逃到成都,武都為吐蕃占據(jù)。從天寶十五年到咸通八年112年期間,佛堂山為唐與吐蕃爭斗的戰(zhàn)略要地,佛寺多為軍隊首領駐扎。北宋楊家將征西,大軍從佛堂山經(jīng)過。南宋紹興四年(1134)金兀術率大軍十萬侵入階州,宋將吳粼兄弟奮起抗金,于米倉山囤糧建米倉城,分兵駐守佛堂山。金人占領階州石門長達51年,淳熙十二年(1186)利州路三都統(tǒng)吳挺、郭均、彭果三將領出師襲擊金兵,經(jīng)佛堂山揮師階州,收復石門。明洪武四年(1371)穎國公傅友德受太祖密諭,出陳倉,過佛堂山,直抵階州,擊敗階州守將蜀平章丁世貞。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率部從崇禎九年(1636 )到崇禎十三年(1640),五年間四過佛堂山,李自成曾駐扎佛堂寺研究戰(zhàn)情。清嘉慶四年(1799 )九月,白蓮教眾由禮縣至階州北境柳林里,官軍追剿,后進至佛堂山,越畢家山,住佛堂寺,后入魚峽溝,為官軍殲滅。清同治三年(1864 ),太平天國啟王梁成富軍隊從漢中轉(zhuǎn)戰(zhàn)階州,過此駐佛堂寺。清末民國初年,義和團一部活動于佛堂山一帶。民國年間,討袁起義軍白朗、靖國軍第八軍軍長葉荃,還有吉鴻昌、吳佩孚到武都,都曾路過佛堂山。
?
?
歷史經(jīng)歷
?
開熙五年四月,明總兵傅友德至陜西,集諸道兵,揚言出金牛,而潛使人覘知青川、杲陽空虛,階、文雖有兵壘,而守備單弱,遂引兵趨陳倉,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援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丁世貞率眾拒之,為所敗,部將雙刀王等十八人被擒,丁世貞遁,階州乃陷。友德復進至文州,距城三十里,世貞斷白龍江橋以阻明師。友德督兵修橋以渡,至五里關,丁世貞等復集眾拒險,明都督同知汪興祖躍馬直前,中飛石死。友德怒,奮兵急攻,破之。丁世貞僅以數(shù)騎遁去,文州陷。階、文不守,三峽兵分,守者震恐,大局遂壞。
六月,丁世貞以友德與戴壽、吳友仁戰(zhàn)漢州,乃誘合蕃兵數(shù)萬攻文州,明指揮僉事朱顯忠卻之。丁世貞復與趙元帥合兵攻城。戊戌詰旦,攻城益急。顯忠悉出兵東門拒戰(zhàn),而丁世貞復攻西門。日且暮,復文州,殺顯忠,執(zhí)殺明千戶王均諒。既而友德援至,世貞棄城遁去。七月,幼主既降,世貞猶率余眾攻秦州,庚辰,合圍。明指揮潘某堅壁固守,丁世貞攻圍五十余日,城中食盡,刮牛畜以食軍。既而明援兵至,軍散,走山谷間。
丁世貞自以嘗拒敵明軍,殺傷者多,懼不敢出。夜宿于梓潼廟中,為帳下小校所殺。小校赴金陵言狀,明中書省臣奏請賞之,明帝曰:“小校殺本官,非義也,何賞為?”不許
?
?
?
丁姓起源
一、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為姜,以謚號為姓氏。
姜太公于西周初年官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于齊。其兒子名極,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死后謚號為齊丁公,其子孫便以謚號為氏,稱為丁氏,后中國丁氏家族人土大部分都是來自這一支丁氏,史稱丁姓正宗。
炎帝為姜族始祖,姜族起源于岐山境內(nèi)的古姜水流域,故姓姜,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炎帝的子孫經(jīng)夏、商至周初時有了姜尚,俗稱姜太公或姜子牙,他于西周初年任太師,因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而被封于齊(在今山東北部,建都營丘,即今山東淄博東北)。齊國后來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姜太公因此也被稱為齊太公。齊太公之子姜汲為周成王時的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死后贈謚為齊丁公。其第四子叔庚承封濟陽,以父謚為姓,便成為丁姓。
二、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子孫四散各地,部族有的以丁為氏。丁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一丁姓貴族被封為諸侯,人稱丁侯,是丁姓見于史冊記載的最早一人。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伐紂之時,丁侯因不愿跟從而為周所滅,其子孫遂四散各地,但其部族仍以丁為氏。顯然,后來的丁姓至少有一部分是從丁侯這里傳承下來的。然而關于這位丁侯的來龍去脈,卻因古籍記載的語焉不詳而無從探知,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雖能肯定丁姓起源甚早,卻無從獲知最原始的丁氏家世源流。
三、他姓改姓
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為孫氏正是傳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是為江蘇丁氏。
歷史上的西域人名中,最后一個字是"丁"的人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后往往改姓丁氏。
出自于氏所改。
四、出自子姓
西周初同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qū)分約給微子啟,建都商丘,稱為宋國。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孫以謚號為姓氏,稱丁氏,是為河南丁氏。
五、少數(shù)民族丁姓
少數(shù)民族中存在丁姓的記載!稘h書》卷十六《高惠高后功臣表》中就記有:陽都敬侯丁復,以越將從漢高祖劉邦舉兵于薛,至霸上,入漢,后助高祖平定三秦,破龍且于彭城,任大司馬,討平項籍,封陽都侯(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食邑七千八百戶。丁復死后,其爵位被其子丁寧及孫丁安城所襲,至孝景帝二年(前155年),丁安城因罪被免職,封國亦因此被取消。漢武帝時,有一方士名叫丁夫人,應劭認為他是丁復的后代,三國吳名將丁奉本廬江安豐人,而廬江一帶為越族移民密集地,因此有人以越族有了丁氏為由,推測丁奉可能亦出身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