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吳祖貽(1916~1946)祖籍江蘇南京,后遷居河南開封。?1931?
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 剛跨進校門,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他在自己的所有課本的封面上,都寫下
“雪恥救國”的誓言,滿腔熱血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被選為校學生自治會主席?935年“一二·九”
運動中,天津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愛國游行,吳高舉校旗走在隊伍最前列,并于當晚率600余同學赴
南京請愿。天津軍警聞訊封鎖鐵路交通,吳想盡辦法使學生匯集到金陵古城,被《大公報》稱為“一
二·九”后華北第一個到達南京的學生請愿團。1936年秋,吳考入私立上海光華大學。由于領導學生
運動和著文宣傳抗日救國,遭到國民黨特務的跟蹤監(jiān)視。在中共組織安排下,他于1937年6月經北平
到河南開封,繼續(xù)從事學生運動?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擔任中共豫西特委青
年部部長、河南省委青委副書記。1939年9月隨陳少敏到湖北京山,參加鄂豫邊區(qū)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工作,任中共鄂豫邊區(qū)委員會委員、民運部部長。1944年10月,鄂豫邊區(qū)擴大為鄂豫皖湘贛邊區(qū),吳
又任中共鄂豫皖湘贛邊區(qū)委員會委員、民運部部長。期間,他還先后兼任鄂豫邊區(qū)和鄂豫皖湘贛邊區(qū)
各界抗日聯合總會會長,對鄂豫-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原突圍
前吳被調到干部旅,任政治部主任。在一個多月異常艱難的突圍戰(zhàn)斗中,他協助旅長張文津、政委張
成臺做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終于把這支革命的精華帶進了商洛地區(qū)。8月初,軍區(qū)決定干部旅的干
部一部分補充作戰(zhàn)部隊,一部分分股潛伏化裝轉移,吳作為譯員,與張文津、毛楚雄一起于8月7日離
開鎮(zhèn)安縣楊泗廟,赴西安同國民黨談判,8月10日在寧陜東江口被國民黨駐軍第六十一旅一八一團扣
押,當晚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