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益稷(Tr?n ích T?c,1254年-1329年)越南陳朝宗室。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第五子,封昭國王(Chiêu Qu?c Vng)。他也是陳圣宗和上相太師陳光啟的弟弟。
在元朝入侵越南之前,陳益稷因其機智和博學(xué)受到陳太宗的賞識,成為太宗最寵愛的兒子;其所居住的宮殿也是升龍著名的文化中心。然而在蒙越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由于陳朝決定強硬地抵抗元朝的入侵,陳益稷向忽必烈的兒子鎮(zhèn)南王脫歡投降。因此陳益稷遭到后世越南史書的譴責(zé),被當(dāng)作叛徒對待,誣稱為“妸陳”(? Tr?n,意為姓陳的女人)。后來元朝第二次發(fā)兵征討越南,試圖擁立陳益稷為“安南國王”,但被陳朝擊敗。最終陳益稷客死鄂州。
背景
陳益稷于1254年出生在升龍,是陳太宗的第五子。1268年5月,受封為昭國王。在陳益稷的兄弟中,除了長兄陳圣宗以外,還有兩位著名的兄弟:上相太師昭明王陳光啟和昭文王陳日燏。陳光啟和陳日燏在第二次元越戰(zhàn)爭中陳朝抗擊元軍的重要將領(lǐng)。雖然陳光啟擅于作詩,陳日燏也博學(xué)多識,但在戰(zhàn)爭發(fā)生之前太上皇陳太宗最賞識的兒子仍然是陳益稷。據(jù)說陳益稷不僅博學(xué)而且多智,在歷史、藝術(shù)、文學(xué)等方面很有才華。陳益稷也是蹴鞠和象棋的高手。陳益稷所居住的宮殿立即成為升龍的學(xué)術(shù)中心,不少越南的知識份子紛紛投靠到他的門下,其中包括了莫挺之和裴放。
歷史
1279年,元朝軍隊在崖山海戰(zhàn)中擊敗了南宋,南宋滅亡。從此以后,忽必烈完全控制了中國。此后,忽必烈希望征服越南和占城。1284年12月,忽必烈派遣兒子鎮(zhèn)南王脫歡入侵越南。另一方面,唆都率領(lǐng)元軍進攻越南南方的占城國,兩面夾擊越南。
為了避開元軍的兵鋒,太上皇陳太宗和當(dāng)時的皇帝陳圣宗決定于1285年3月1日(陰歷)撤出升龍,來到清化。同月,陳益稷、昭文侯陳弄以及其他一些陳朝官員向脫歡投降。根據(jù)《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上皇早已預(yù)料到陳益稷會叛逃元朝,因為之前陳益稷曾試圖借助外國的力量與長兄爭奪皇位。而恰恰就在這時,陳益稷決定投降元朝,希望借助元朝的力量,將自己扶上大越的皇位。陳益稷等陳朝宗室的投降,使陳朝在戰(zhàn)爭初期受到非常不利的影響,不少人主張投降。但在上皇陳太宗、皇帝陳圣宗以及陳國峻、陳光啟、陳日燏等主張派的影響下,陳朝繼續(xù)抗擊元軍,并最終擊退了元朝的第二次進攻。
1285年,在第二次失敗后,元朝計劃發(fā)動第三次進攻,立陳益稷為安南國王,1287年正式入侵大越。但于1288年3月9日的白藤江之戰(zhàn)后,元朝水軍為陳國峻所敗,第三次入侵宣告失敗。1289年,陳朝皇帝下令將叛逃元朝的宗室的陳姓改為“枚姓”,例如“陳弄”被改名為“枚弄”。雖然陳益稷由于是皇帝的親弟弟而受到了豁免,但其在史書中的名字被改為“妸陳”,意思就是“像婦女一樣懦弱膽小的陳某”。
在元朝第三次入侵失敗之后,陳益稷被遷往湖廣行省的鄂州,成為該省的平章,度過其余生。當(dāng)陳朝使團出使元朝時,常常在湖廣行省的行政機構(gòu)中同使團見面。一次,他同陳朝使者阮代乏見面,阮代乏則是陳益稷親兄長昭道王陳光昶的屬下。阮代乏向元朝諸官員行禮,唯獨不向陳益稷行禮。陳益稷非常生氣,斥責(zé)了他。但阮代乏也以投降元朝斥責(zé)了陳益稷。陳益稷十分慚愧,此后不敢再同陳朝使者見面。1329年,陳益稷客死鄂州。
1354年,陳漢政權(quán)的建立者陳友諒遣使赴陳朝,要求陳裕宗發(fā)兵協(xié)助攻打元朝。但陳裕宗將其軍事力量重點放在了南方的占城,因此拒絕了陳友諒的要求。在《大越史記全書》的此項記載中,吳士連注解,稱陳友諒是陳益稷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