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幼年家貧,未入學(xué)門,13歲起以賣涼粉為生,后拜嵩縣名廚肖新燦為師,學(xué)習(xí)廚業(yè)。1925年,隨師赴陜,在鎮(zhèn)嵩軍三十五師憨玉琨師部做廚役打雜,從打下手切蔥剝蒜開始,跟著大廚們逐漸學(xué)會了操作中外酒席和以面筋,涼粉為主的素席--五香甜食。接著到龐文仲(嵩縣車村人,鎮(zhèn)嵩軍總參議)處,操廚年余,學(xué)會了滿漢9桌48席248件。即從早晨吃到黃昏,菜不重樣。自客到,茶前,茶后,飯前,飯后四道點心,按菜次序排列每次一整桌,4配菜,4熱4涼,8大件,8大碗和4個壓桌菜。其菜為:湯類6個,,肉類5個,雞子魚類6個,鮮菜4個,主食類5個,風(fēng)味西餐類3個,其它糖包肚子,雞蛋酥,蜜炙百合,冰糖肘子,和春卷以及干板鴨,燒雞等248道菜,南北名菜,各俱風(fēng)味。喬甲科所做的素食四仙湯,八寶飯,桂子粥和素花果品,色香味俱佳。所制仙桃,石榴,萄葡,花紅,柿子,色彩鮮艷,逼真美觀,酸甜可口,后味悠長。加制八仙慶壽,二十四孝朝佛祖,更是技藝高超?上。
喬甲科從事飲食業(yè)30多年,對海菜酒席,素食齋席制做均達到了精美和高度,遠近聞名。喬對嵩縣民間傳統(tǒng)流行宴席進行改進,結(jié)合滿漢全席和洛陽流水席風(fēng)格,用本地特產(chǎn)木耳、猴頭,拳菜、香菇、柿子等原料,經(jīng)研制調(diào)味,融入南北菜系,開創(chuàng)了具有嵩縣本地特色的婚嫁水席"三八場"即8涼、8熱湯、8碗菜。
評價與影響
民國河南省主席萬選才(嵩縣閆莊鎮(zhèn)人)之父去世,東至臨汝、北至龍門、方圓百里,吊喪送禮的人絡(luò)繹不絕,紙扎擺設(shè)三里多。為把喪事辦的排場,邀喬甲科做主廚,幫廚者達200多人,每天殺豬30多頭,做席面300多桌,食者逾千、場面恢宏、閆莊街萬人空巷,送殯幫忙,不計其數(shù),十里八鄉(xiāng)、觀者如云、均飯菜招待。
民國26年,嵩縣紳士李小蘭(民國河南省財政廳長)家操辦喜事,邀請喬甲科掌廚,所做水席"三八場",配料新穎,首次選用嵩縣特產(chǎn)木耳、拳菜、猴頭、柿子等做原料,融入洛陽水席的湯菜,如連湯肉片,酸辣肚絲湯,山楂湯等,做成了八個拼盤十六道涼菜,水陸宴席、味醇飄香、特色地道、令食者贊不絕口,一時名揚嵩城。每逢田湖宋天才、德亭董旺、老城李遇春等嵩縣名流鄉(xiāng)紳大戶之家遇有紅白喜事,均請喬操辦掌廚,自此,嵩縣民間水席遠近聞名,流傳百年不衰。
喬甲科廚藝高超,廚德高尚,每每為人操廚,常以節(jié)儉為主,講究實惠,精打細算,從不浪費原料,做完菜后,將剩余的菜葉,菜幫洗凈,做成酸辣菜湯,即"三八場"中的最后一道湯:酸辣雞蛋湯,此湯為喬所首創(chuàng)。
喬甲科在嵩縣老城西大街開一飯店,主營蒸面、炒面、燜面、炒米、丸子湯等大眾飯,兼做水席、南北大菜,維持全家生計。
抗戰(zhàn)期間,嵩縣做為大后方,又恰逢河南大學(xué)遷徙在此,一時各色人員云集,食客倍增,喬家飯店生意興隆,喬甲科的廚藝也名噪一時,據(jù)喬家科兒媳郭香蓮(78歲)回憶:河大遷入嵩縣后,學(xué)校的老師,教授們常到喬家飯店吃飯和親朋相聚,對喬家飯菜贊不絕口,喬甲科名聲大振。
喬成名后,投師者眾多,徒弟有程有,王道緒,許春等,由于世事更迭,其廚藝大多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