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孔廣泉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清朝
籍貫:杭州市蕭山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簡介
孔廣泉,浙江省蕭山縣(今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清朝官員?讖V泉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第八十名進士。
履歷
咸豐五年(1855年)任山西交城知縣,任內(nèi)減輕人民勞役,后當(dāng)?shù)厝嗣駷槠浣⑸。官至山西太原知府,護理按察使一職。
著作
著有《安圖縣志》,現(xiàn)留行于世。
史書記載
1、《蕭山縣志稿》卷十三·選舉表·頁八十三:“(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孔廣泉,葵軒!
2、《交城縣志》卷四·官政門·職官·頁十一:“(咸豐)孔廣泉,浙江蕭山進士,五年任。惟時軍需征調(diào)協(xié)濟平定等處軍馬,民苦于役。力陳大憲,改折銀兩。積困始蘇去。后建生祠于二十五坊都公地。仕至太原知府!
3、《蕭山縣志稿》卷十三·選舉表·頁八十五:“(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孔廣泉,山西太原知府,護理按察使!
孫姓來源
?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衛(wèi)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封康叔于衛(wèi)(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wèi)國?凳逶诋(dāng)?shù)亟y(tǒng)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wèi)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wèi)武公。衛(wèi)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
2、源于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后裔。孫叔敖,字孫叔,他這一支的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孫叔氏,后來去掉叔字改為孫姓。
3、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后代。帝舜曾居媯,于是就姓媯,成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賢遺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孫敬仲,把他封在陳地,世稱陳敬仲。敬仲四世孫名無字。生子名書,在齊國為卿仕,因為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于樂安。后齊國內(nèi)亂,孫書的子孫奔往吳國,“孫武為吳將,其后也。 ”孫姓世居富春,至漢末有孫權(quán),為吳國大帝。
4、出自復(fù)姓侯氏。據(jù)《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又有孫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后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紂王所害,子孫避難隱姓,因本為王族之子孫的緣故,就改為孫姓。 孫姓又出荀姓,是戰(zhàn)國時著名學(xué)者荀子后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后世子孫遂為荀氏。西漢宣帝名劉詢,以同音之故諱荀字,詔令天下荀姓改為孫姓。后來,部分孫姓未恢復(fù)祖姓,遂成孫姓一支。
5、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后。孫叔敖是楚國的賢臣,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孫姓的另一大宗。
6、出自田氏。陳歷公的兒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田完的五世孫田恒無宇的小兒子田書,為齊國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于樂安,賜姓孫氏。其后有孫武子,為吳將。唐代時期,中原的孫氏曾經(jīng)兩次向福建移民。
7、出自子姓,是商湯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紂王所害后,其子孫避難隱姓,以本為王族之子孫之故,遂改為孫氏。
8、出自他族改姓。據(jù)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有一支鮮卑族復(fù)姓拔拔氏改單姓孫氏,是為河南洛陽孫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