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jīng)歷
酈元亨,字惟乾,生于 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 北宋翰林學士 酈文紹三子,在我國酈姓宗族里面排列第一百十八世。 南宋初年, 金太宗出兵南侵時,酈元亨跟隨父親護駕南渡至 越州(今 浙江省 紹興市)。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甲戌(1154年),被推舉為孝廉,擔任諸暨學正,遂遷居 諸暨(今浙江省諸暨市),是為諸暨酈氏始祖。
酈元亨為了提高諸暨民間的整體文化素質(zhì),由官府出面在諸暨境內(nèi)大力興辦各類學府,在民間則大力提倡私塾教育。著書講學,傳播 孔丘、 孟軻的 儒學;崇雅黜浮,推行 周敦頤、 程顥、 程頤的 理學,在諸暨倡導(dǎo)中原的文明禮教。對于理學家 楊時(字中立,號龜山,1053—1135,南劍州 將樂縣人)、 游。ㄗ侄ǚ颍枏V平,1053—1123,建州 建陽縣人)所留下的學說,各位學者曾在諸暨進行廣泛的探討和評論;一時間,諸暨境內(nèi)研究人文學說蔚然成風,跟從酈元亨的學子日益增多,東南半壁江山的名士學者大多出于他的門下。
元亨公為官二十余年后,向朝廷請求辭職。隨后,他在諸暨縣城擇地居住,安度晚年。元亨公卒于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1181年),享年八十二歲,葬于諸暨縣城西隅陶朱山之原(今諸暨市區(qū)鷂鷹山)。其事跡在清代被收入諸暨縣志。
支派繁衍
元亨公配馮氏,封為碩人。生二子:義泉、尚泉。其后裔發(fā)展為十二個支派:
璽四派(江蘇丹陽、南京、句容、常州、張家港、無錫、蘇州、上海、南通、連云港);
璽五派(酈村江邊);
景三派(江龍、西隅、酈村路邊、王家堰、陳村壩弄、河坑、朱曹塢);
景八派( 元一房:秧地畈、十九都、富陽黃彈、耕下莊東華堡、耕下莊中央莊、義烏下里角塘、茅蓮、百三房、上莊埂頭、楊家灣; 元三房:寺山頭; 元五房:高街沿、埂頭、山下楊、橫街、詹家山、序先房、臺州路橋、臺州玉環(huán)、圩子湖、耕下莊竹窠、湖南耒陽、廣東肇慶、美國橡樹嶺、章塢、福州、耕下莊船埠頭、湖州; 元九房:檡樹橋、山陰州山、上海、湖北來鳯; 元十房:柳家塔; 元六房:趙公橋、富陽揚清廟、六角井、云南鹽津、上合浦; 元四房:江東杏園、四川成都、四川西昌; 元七房:陳村壩弄; 元十一房:上檡樹橋);
景二派(四眼井、后街、北隅、張家塢);
景四派(湖南邵陽、湖南武岡、湖南通道);
景五派( 友六房:橫街、烏程、白墻莊、杜家塢、沙埭蔣村、藍社、東蔡、南京、上海、香港、臺北、美國華盛頓、美國洛杉磯; 友八房:石塔頭);
景七派( 維新房:王家井、大園、后街、處州云和、百步街、高陽里、城內(nèi)新; 維堯房:會稽筠溪、竹灣、三都、殿口、城內(nèi)堯、澳洲悉尼、寧波、象山、牌頭、湖南益陽、石橋頭、杭州、甘肅徽縣; 秉彝房:戈溪塢、廿里牌、崇本堂、大馬塢、衢州西垅、瑯珰山、杭州、城內(nèi)秉、紫山下、福持堂、直埠、跨湖橋、板橋、馬湖沿、茂荊堂、北門外; 榮華房:鳯山);
志一派(楓橋、杭州菜市橋、會稽白衙弄、寧波、上海、南昌、蕪湖、蚌埠、天津、北京、大連、沈陽、澳洲悉尼、美國波士頓、美國紐約)
志四派(樂義塢、五泄);
曾十派(祝橋、蕭山聞堰、馬劍莼頭);
曾十一派(巽塢、陳姜、上海、北京、深圳、哈爾濱)。
這許多支派分別居住 諸暨各地,逐步發(fā)展到江蘇 丹陽、 紹興、 上虞、 杭州、 蕭山、 富陽、 桐廬、 湖州、 義烏、 衢州、 臺州、江蘇 南京、安徽 安慶、湖北 來鳳、重慶 萬州、湖南 邵陽、云南 鹽津、 上海、 北京、 臺灣、 香港、 悉尼、 洛杉磯、 華盛頓、 波士頓、 紐約,成為吳越巨族。
惟乾公贊詞
公之厚澤,久而彌昌。闡明圣學,濂洛同光。
爰司暨鐸,文定頡頏。東南碩彥,桃李門墻。
為始遷祖,大我宗祊。黌宮釋奠,從祀馨香。
紹承祐啟,膏沃流長。振繩弗替,奕葉思皇。
惟公詞富而葩,貌古而清。涉獵今古,作則后生。
陶朱肇跡,子姓繩繩。威儀赫燿,千載嘗蒸。
惟乾公門生:章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