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三國志·魏書·張魯傳》注引《典略》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矅。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矅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 就是說,在張角傳播太平道的同時(shí),張修也在傳播五斗米道。
張修,巴郡人,五斗米道一支。張衡死后,他利用身為巴人的有利條件,活動(dòng)于巴郡漢中一帶,發(fā)展自己的力量,史家特地將他與張角并列在同一地位。張修五斗米道所持的道法與張角基本相同!逗鬂h書·劉焉傳》注引《典略》說: 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jié)仗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云不信道。
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xí),號(hào)’ 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qǐng)禱。請(qǐng)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 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hào)’ 五斗米師’也。實(shí)無益于療病,但為淫妄,小人昏愚,競(jìng)共事之。后角被誅,修亦亡。
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其修業(yè),遂增飾之。 《后漢書·靈帝紀(jì)》注引《漢靈、獻(xiàn)二帝紀(jì)》也說:巴郡巫人張修療病,愈者雇以五斗米,號(hào)為五斗米師。 從以上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五斗米道在張修時(shí)的組織管理比張陵完善得多了。在張修的五斗米道組織中,已有一套初步的教階系統(tǒng),除了信徒外,已有神職人員和簡(jiǎn)單的教制,分管不同的教務(wù)。神職人員中有奸令、祭酒、鬼吏。入道較久者稱 奸令 和 祭酒 ,管理一般的鬼吏。祭酒主講《老子五千文》,鬼吏施行符水療病的法術(shù)。張修在符水治病方面,是將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寫成文書,祈禱于 三官.所謂 三官 ,即指來源于古代神話的天官(天帝)、地官(地祇)、水官(水神)三神。
古代有的神話認(rèn)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這實(shí)際上是種原始留傳下來的巫術(shù),張修承襲此說為人治病。此外,張修還首設(shè) 靜室 ,使病人處其中思過.關(guān)于靜室,也叫靖室,陸修靜在《道門科略》說: 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余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灑掃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
必其素凈,政可堪百余錢耳;比雜俗之家,床座形象幡蓋眾飾,不亦有繁簡(jiǎn)之殊,華素之異耶。 設(shè)立靜室這個(gè)制度,始于張修。
張修對(duì)五斗米道組織的完善,使五斗米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為張魯在巴蜀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quán)組織準(zhǔn)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