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姓名:吳懷清
生年:1864年
卒年:1928年
字:廉期
號:蓮溪
籍貫:原籍湖北省通山縣西泉畈
民族:漢族
性別:男
生平簡歷
乾隆中祖父舉家遷徒至陜西省山陽縣董家溝。
吳懷清生而岐嶷精明,次年太平軍扶王陳德才攻陷山陽,“道人方襁褓,匿巖洞噤不得啼,如是者數(shù)年”。
故終身不愛言談,口齒吶吶。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入國史館,“終日低頭伏案,不曾有高談雄辯,炫異同人”。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任山東鄉(xiāng)試副考官。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任翰林院秘書郎、資政院議員等,賞戴花翎。
1914年撰《清史稿》之〈地理志〉陜西一卷、〈食貨志〉征榷卷。
1928年去世。
著有《關(guān)中三李年譜》。
著作介紹
《清史稿》
《關(guān)中三李年譜》
姓氏起源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后有吳姓。
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quán),其后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后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
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圣瑞出現(xiàn),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
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
太伯和仲雍給當(dāng)時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dāng)?shù)赝林婆e為君長,號稱句吳。
太伯死后,由仲雍繼位。
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fā)為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
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
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
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獨立發(fā)展,人丁繁衍眾多,構(gòu)成了當(dāng)今吳姓的絕大部分。
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quán)之后裔。
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quán)的后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后為吳氏。
5、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融合,產(chǎn)生吳姓。
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思戀家鄉(xiāng)
吳懷清經(jīng)常眷念家盟風(fēng)水源脈,在他殿試登科賜為進士后的1895年,曾不遠千里于大年夜前夕回到了西泉畈!捌鄾隹吐啡Ю铮炷钭诿硕偌摇。寫出了他不畏艱辛回籍問祖的心情。時年吳懷清35歲,為陜西學(xué)務(wù)議長。西泉二百父老子弟爭歡宴請。吳懷清高興之致撰寫了大量思鄉(xiāng)、戀鄉(xiāng)的詩對,如“風(fēng)塵屢爽還鄉(xiāng)約,嶺表游歸逼歲除,父老郊迎夸畫錦,兒童鼓吹導(dǎo)行輿。歡騰舉族爭先睹,影息勞人行暫紓,況復(fù)阿連偏早在,五年忽見樂何如”!這便是當(dāng)時鄉(xiāng)親們迎接他的熱情場面的寫照。還有很多匾對:如“梓里別廿年春夢方醒愧乏余光及宗族”,“桑田經(jīng)幾變冬心獨抱敢虧大節(jié)辱先人”等,F(xiàn)在在西泉祖祠仍可見當(dāng)年懸掛在墻壁上的匾額。
生不逢時
吳懷清身處易代之際,像許多封建士大夫一樣,他忠于舊朝,以遺民自居。清帝遜位以后,他“慟宗社已墟,欲哭不可,益含辛茹嘆,椎胸頓足,抑郁無可與語。俯仰身世,從此長為離亂人矣”。他不剪發(fā),蓄圍頂以充短發(fā),每過街市,觀者無不指視偷笑。有一個道士誤以為他是個云游道士,特別對他撫膺施禮以示敬佩,弄得他自己也感到十分可笑。從此以后,“益結(jié)氣卷舌,飲恨吞聲,噤口不言,如害啞若為之詠者,因自號u2018啞道人u2019”(《啞道人傳》)。但他并不以為自己在逆時代潮流而動,反而自詡為“朱耷第二”(清初畫家,號“八大山人”,為明宗室后裔,明亡后束發(fā)出家,人稱“江西聾道人”)。民國十七年(1928),吳懷清終于帶著失望和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67歲。
文學(xué)造詣
吳懷清在當(dāng)時中國的史學(xué)界、教育界、文化界曾經(jīng)發(fā)揮過不容忽視的影響和作用。除此之外,他的集句詩也堪稱一絕。他的詩集《借澆集》,意思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截取前人數(shù)家詩句,拼集而另成一首詩,而能做到音韻合轍,詩意貫通,可謂匠心獨到,技高一籌。比如這首《得陳魯齋大令愈愚書將卸葭篆歸里,不入都應(yīng)知事,試答之以詩》(其二):
如今進士出身稀(徐凝),卻到山陽事事非(韋莊)。
烽火有時驚暫定(郎士元),孤云出岫本無依(劉禹錫)。
聲名已壓眾人上(王建),奮迅終須天外歸(白居易)。
聞道漢家偏尚少(嚴維),雨蓑煙笠肯忘機(翁洮)。
此詩前后聲氣貫通,絲絲入扣,要是作者不注明出處,一般人可能根本想不到這是“集句”。《借澆集》中這樣的詩尚有不少,如果沒有博聞強記的功夫,絕對不可能信手拈來的。
吳懷清兼擅書畫,其考取翰林院庶吉士后,書畫名噪一時。
后世評價
民國山陽縣志《吳懷清傳》在篇末總結(jié)性地評論說,他“總計一生學(xué)問行誼,俱臻極地。不立崖岸,不事躁進,行已于清濁之間,可謂篤行君于矣!笔钦f吳懷清一生的學(xué)問、品德、義行,都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做人不傲岸自大,待人平易隨和,遇事不急不躁,沉著自如,要求自己做人的原則總介于清塵濁水之間(意即能寬恕諒解別人),真正稱得上是一個誠篤、忠實的君子。≯`其一生言行,信不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