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讓——號遜齋(zhai),是宋五城兵馬都監(jiān)黃海龍十一世琢明之第五子。妣鄒氏,生四子:啟愚、啟魯、啟蒙、啟英。明朝嘉靖廿一年(1542年)壬寅歲,父母輪喪,讓時年16歲,性至孝,廬墓三載。時中正屬長樂縣(今五華)遠(yuǎn)邊山區(qū),地連歸善縣(今惠陽市)之邊遠(yuǎn)山區(qū)古名都、寬得都。嘉靖三年(1542年)后,福建上杭楊立于古名都?頭領(lǐng)導(dǎo)礦工起義,至三十三年(1554年)被明將尤瑛、王寶所破,楊立遭擒。三十五年(1556年),楊立之姑聯(lián)絡(luò)各地勢力揭竿再起,但累遭官兵征討而覆。四十年(1561年)后,東江有孫大德、陳松山、龍迪、李烏蛇、諸世和、葉萬、謝飛虎、李南山、張明宙、謝前墩、劉藍(lán)村、吳竹池、葉丹樓、黃繼相、葉千、賴時清(黃鹿觜)、葉景實、李元立、楊子亮、李竹山、丘宗堯、鮑時秀等,大群數(shù)千、小群數(shù)百。還有西江的王端、陳世安等也入侵古名、琴江,虜人民,占妻女,焚廬舍,據(jù)田地,挖墳?zāi)沟鹊软袩o忌,死者無數(shù)。后來,數(shù)村一壘,賊去則耕,賊至則閉壘而守,往往陷沒。四十五年(1566年)丙寅歲,賊人葉千擾琴江上、中、下鎮(zhèn),挖去葬于古營墩琢明骸骨,入巢勒贖,索價千金。讓痛失父骸,未告妻、子,逕入賊巢以身當(dāng)贖。賊見其家人日久無來求贖,常將拷打。有聞?wù)吣阶屩,不忍其受刑而報知其家,讓次子啟魯即奔賊巢替父。讓回,將土名金坑、溜沙等處田地賣銀380余兩,入巢贖回。此后,盤踞各地的賊黨益恣橫行,東至興寧、長樂(五華)、程鄉(xiāng)(梅州)、揭陽,北至河源、龍川,西至博羅,南至海豐、歸善(惠陽、惠東)、東莞,無不罹其鋒者。古名、寬德、琴江其蹂躪之區(qū)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都御史吳桂芳率兵討伐。讓乃獻(xiàn)策于吳桂芳曰:“歸善之古名、寬得,長樂之琴江,其地為兇人筑穴,不如置縣之,以安萬民。”時琴江嶂下歲貢黃遷、葉春秀亦上表請置縣:“毆斗碎山谷間,官府號令不及,故令盜賊紛紛至此,惟置縣,庶亂略可遏也”。請于伸威副使方逢時。隆慶元年(1567年),穆宗即位,詔封疆以講武為不息,以玩寇為茍安,盜賊隱容,不早撲滅,往往釀成大患。巡按都御史參劾欽哉。葉春及應(yīng)詔上書廿五篇。二年(1568年)黃遷至京師,上疏乞討賊置縣。隆慶三年,旨下立永安縣,隆慶四年(1570年)旨命林天賜代署縣城,修筑城池,聘黃讓為監(jiān)工,他嚴(yán)密組織,親自督戰(zhàn),至次年城成,藩臬大夫旌其功。
城雖建,縣初立,賊眾日甚。舊者死,新者繼,一巢又分成幾。鐘英自青溪轉(zhuǎn)入古名,至巖前鷓鴣塘而巢,據(jù)四十寨。江漢殺鐘英橫行上、中、下鎮(zhèn),據(jù)琴江,自璜坑南盡南嶺一十二寨而巢。曾廷鳳據(jù)九樹至黃塘而北至水潭毓九村而巢。曾宗惟、賀魁、陳子漢、甘公亮盡巢上、中二鎮(zhèn)。海豐曾仕龍入永安,破古名、琴江諸寨而巢銅坑。葉景實、鄔時會、江萬松巢南嶺。卓子旺、李東山、鄔世興、葉景清、藍(lán)一靖、賴宗爵等均永安境內(nèi)東西南北方為犄角。永安79寨(圍)盡被賊破,完者僅8圍,各圍被殺至千人或數(shù)百。樟村圍僅剩3人。隆慶六年(1572年)兩廣侍郎殷正茂奉旨分兵五路大舉討伐。參將王詔、守備陳?U、參議顧養(yǎng)謙、副使劉穩(wěn)出歸善。指揮祖萬松出永安,亦由顧養(yǎng)謙為監(jiān)軍。時卓子旺踞璜坑,曾士龍踞田子徑,猖狂至極。黃讓募壯丁百人,由子啟愚、啟魯率為前鋒把總,討琴江守賊。十一月某日,永安縣陳立中令黃讓假道巖前、璜坑、龍窩諸巢,至巖前被曾仕龍捕捉。陳立中親往說賊曰:“兵往海豐,正宜鋤順,奈何自投湯火!”曾仕龍信之,并遣精銳三百以從。陳立中至龍窩喻賊助順,被曹志良捕捉,讓入巢如陳前言說之,始釋,并遣精銳五百以從。至南嶺,江萬松據(jù)險以抗,七日攻不下。陳立中命黃讓如前法說之,偽為質(zhì)于賊,賊稍馳兵備。啟愚、啟魯率士會祖萬松、陳?U由小北進(jìn),中軍兵由漏子進(jìn),王瑞兵由曬禾石進(jìn),長樂守備徐天麟領(lǐng)兵由大梧進(jìn)。啟愚、啟魯(時年19歲)率勇士百人先攻入巢,斬賊17人,救父出巢,啟愚身中數(shù)槍而捐軀。眾軍從四面突入,遂破南嶺,執(zhí)賊首江萬松斬之,時為十二月十一日。是役,由黃讓說降曾宗惟等賊巢4個,降者1748人,斬將6員,生擒150人,將領(lǐng)2名。救還被捕者128人。接著,回師討伐踞琴江之殘余。直至隆慶六年(1572年)以總兵張元勛、副使吳一介為中軍率部進(jìn)兵討伐盤踞海豐馬公寨(今陸河縣屬)藍(lán)一靖,及踞螺溪(今陸河縣螺溪鎮(zhèn))賴宗爵,啟魯奉命率前鋒勇士直搗馬公寨。破獲藍(lán)一靖,再撲螺溪,在抓賴宗爵的戰(zhàn)斗中,啟魯受傷戰(zhàn)死。十二月廿八日,顧養(yǎng)謙計化解藍(lán)、賴余黨,令陳?U繞出施山,令葉春秀誘出曹志良,令黃讓質(zhì)于曾仕龍。廿九日,永安城遭賊放火。次日,即萬歷元年(1573年)正月初一、初二日,中軍兵由赤溪進(jìn)(今紫金縣蘇區(qū)赤溪村),長樂軍徐天麟兵由永坑(今紫金蘇區(qū)永坑村)進(jìn),參將王詔,游擊將軍王瑞由貉獠坪進(jìn),張邦聘、黃道兵由禾多埔(今惠東馬山鎮(zhèn)禾多村)進(jìn),祖萬松兵由蕉坑(今紫金縣九樹鎮(zhèn)蕉坑村)進(jìn),破施山,擒曹志良,遂破李坑(今紫金縣龍窩鎮(zhèn)禮坑)等巢,擒卓子旺。繼之,攻烏禽嶂(今紫金、惠陽、惠東交界地)擒曾廷鳳、鄧伯韜、黃民泰。而永安尚有曾仕龍等,仕龍則破秋溪(今紫金水墩鎮(zhèn)秋溪村)歐宗政等自贖乞降,黃讓之力也。自是永安賊黨只剩葉景清,顧養(yǎng)謙遂與李如桂智擒之。至臘月遂肅清余黨。黃讓累累立功,上每每賞賜,黃讓謙讓不已,且推于同事,以哨官之終久之。邑人咸上言,上授以義士冠帶,黃讓辭之曰:“讓遭不辰之禍,殃及先君,破產(chǎn)贖骸,子職常事,何孝之足云?至于待罪行間,賴天子圣靈,大將披發(fā)麾殺賊,以雪民憤,不勝幸甚,敢言功乎!?非分之榮,義不敢受。”卒不受冠帶,使者異之。據(jù)郡縣禮記,初啟愚戰(zhàn)死,知縣陳立中葬而表之,及啟魯死無表之者。至萬歷十七年(1590年),邑人憐之,請縣為啟魯建祠。讓享壽81歲。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奉詔旆其閭、樹牌坊于縣城內(nèi)東門,曰:“一門三孝”;实墼t曰:“朕跡黃讓,初終行事,誼篤天倫,死勤王事,財親骸而捐軀破產(chǎn),卒歸骨于邱首,急父難而死親全,竟瞑目于地下,一門大節(jié),萬古高標(biāo),應(yīng)當(dāng)特表以志不朽!备饕毓偌潱坪腺浽~,事載《 廣東通志》、《 永安縣志》、《長樂縣志》、《閩小紀(jì)》、《 廣東新語》、《 嶺南逸史》等。(出自《廣東通志》)
評價
永安縣知縣徐允元題聯(lián)曰:
倡議建城,要得民安須寇熄;復(fù)仇護(hù)國,乃知子孝即臣忠。
貢生黃在中題聯(lián)曰:
冒刃全親,三孝芳聲凌日月;建城平寇,孤忠血性壯江山。
解元鐘丁先題祠門聯(lián):
崇榮祀于宮墻,萬古綱常昭日月;表幽芳在巖谷,一時雨露滿乾坤。
作品
黃讓更是一位 詩人,他工詩善書,其詩善于用詩記事表情,其詩語言流暢,情景交融,現(xiàn)錄其《孝順詩》如下:
一、人生百行孝為先,瞬息難忘父母恩。十月懷胎心戚戚,三年鞠育意拳拳。
母誠兒厚恩同地,父實功高德配天。奉勸世間行孝者,從頭細(xì)讀蓼莪篇。
二、人稟有生世早題,父精母血始成兒。移干就濕隨時變,括骨搜腸乍得知。
正好供餐忙換粥,方才就枕又啼饑。這般苦楚誰能會,養(yǎng)子方知不孝時。
三、三年懷抱在胸前,一日可曾離母邊。機(jī)織廢耒休自嘆,容顏消瘦向誰憐。
愿求淑女配君子,更望明師育大賢。若使愛親如愛子,家家樂享大平年。
四、人生八歲向書齋,好把詩書化爾乖。雅子魯愚尊父命,后生狂閑任師裁。
修身吾日加三省,積學(xué)他年上九階。不負(fù)雙親勤教誨,今朝方顯報恩來。
五、為人須要順乎親,忤逆何曾是好人。竭力盡心全子識,立身行道見天真。
聞言有召唯無諾,奉命從行豈待論。養(yǎng)志望云階是孝,高風(fēng)千載仰天民。
六、父母劬勞子不知,待他養(yǎng)子罵他癡。天寒地凍嫌湯冷,晝永更闌怕飯遲。
病臥蓐床休借問,步移花影欠扶持。要知積谷防饑語,豺獺猶知報本時。
七、養(yǎng)親顏色樂怡怡,下氣柔聲問起居。扇枕溫衾真自得,謹(jǐn)身節(jié)用有贏余。
止示精潔羹和食,不在常供肉與魚。菽水承歡無限樂,服勞奉養(yǎng)待何如。
八、行孝須當(dāng)務(wù)謹(jǐn)身,莫為非事累雙親。公平處世心常泰,克已為人德自新。
父母同歡因子孝,鄉(xiāng)鄰相敬在人仁。秋成預(yù)了公家稅,便是堯天樂道真。
九、祖公一氣自天來,父母相承有此骸。須記先人多積善,方知后胤樂徘徊。
春秋俎豆尤加敬,旦夕香燈意莫灰。飲水尋源深有本,孫支流派遍天涯。
十、同胞骨眾豈他人,此體同生父母身。共桌未分高與下,各餐就見富和貧。
多因異姓妻孥說,致失天倫手足情。試看田真兄弟樂,果然枯木又逢春。
十一、孝子仁人聽我吟,暗香指指繞詞林。一誠有感冬生筍,兩意樂從天賜金。
大舜克階由上帝,高僧救母賴神明。自憐才劣吟難盡,堯舜相傳孝悌心。
十二、廿四仁人一畫圖,立身行孝汝知乎。當(dāng)年止頌奇男子,萬古咸稱大丈夫。
名播丹墀香不斷,德留青史譽(yù)相孚。殷勤致語無他囑,道在圣賢修在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