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楊思義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朝代:元末明初
籍貫:浠水縣
民族:漢族
身份:官吏
個人簡介
楊思義,生卒年不詳。浠水縣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太祖(朱元璋)稱吳王,授起居注。初,錢谷隸中書省。吳元年始設司農(nóng)卿,以思義為之。明年設六部,改為戶部尚書。大亂之后,人多廢業(yè)。思義請令民間皆植桑麻,四年始征其稅。不種桑者輸絹,不種麻者輸布,如《周官》里布法。詔可。帝念水旱不時,緩急無所恃,命思義令天下立預備倉,以防水旱。思義首邦計,以農(nóng)桑積貯為急。凡所興設,雖本帝意,而經(jīng)畫詳密,時稱其能。調陜西行省參政,卒于官。
歸葬于浠水縣黃草湖。
楊姓來源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二、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后,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三、源于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shù)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于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后為晉國兼并,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楊思義,祖籍不詳,生卒不詳,明朝政治人物。
朱元璋起兵時,楊思義被授起居注。此后擔任司農(nóng)卿,后改為戶部尚書。因戰(zhàn)亂初平,楊思義提議民間種植桑麻,并于兩年后征收稅費。此后朱元璋念及水旱問題,命楊思義在各地建造預備倉,以防水旱。楊思義經(jīng)畫詳密,時稱其能。此后調任陜西行省參政,后死于任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