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人物介紹
20世紀(jì)30年代,馬寶山在勝利公司灌制了七張唱片,有《唐二主探病》(人辰轍)、《小兩口拜年》、《羅成算卦》(言前轍)、《鞭打蘆花》(言前轍)、《憶真妃》、《紫羅袍》、《寶玉探病》(中東轍)。
其中《憶真妃》取材子弟書,其形成要早于京韻大鼓同名曲目,基本按照原文演唱,詩篇中有“三郎甘棄鸞鳳侶,七夕空談牛女星”兩句為后來京韻大鼓所無。這個(gè)段子霍樹棠和劉蘭芳都有錄音,是研究東北大鼓的重要資料。馬寶山由于長期在天津從藝,他的演唱比較平緩,一定程度上受平谷調(diào)影響,沒有很多腔,但非常賦予感情。
《紫羅袍》即《張良辭朝》,搖條轍,由子弟書改編。馬寶山的弟子孫璽珠擅演并留有錄音,馬的這張唱片相對較為難得,尤其是他其中帶有話白,更是研究馬之藝術(shù)難得資料。
20世紀(jì)40年代起主要在書場中表演大書,夏季經(jīng)常在天祥屋頂、中國屋頂演出大書,如《劉秀走國》、《五女七貞》等書目,且能與陳士和同臺說書,可見其大書的功底。在過去天津的雜耍園子里能表演大書的除陳老外,只有他與馬連登、劉文斌等區(qū)區(qū)數(shù)位。他經(jīng)常演出的大書還有《回龍傳》、《巧合奇冤》、《下南唐》、《三俠五義》、《十粒金丹》等等。
他解放后參加了和平區(qū)書曲隊(duì),晚年留有一些唱段,我聽過的有《密建游宮》、《楊八姐游春》和平谷調(diào)《魯達(dá)除霸》。曹福慶于40年代后曾為其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