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1990年,翁明輝在臺北近郊買了一塊山坡地,準備種上花草,讓父親有個賞花散步的地方,順便沒事打打高爾夫球。后來老人覺得每天來郊區(qū)打幾個小時的高爾夫球,又費工夫又費錢,慢慢地就打的少了。孝順的翁明輝就想著怎么將高爾夫進行改良,讓老父親在自己的花園里就能享受打高爾夫的快樂。他想盡辦法,借鑒高爾夫、門球的運動特點,吸收、糅合棒球、網球的規(guī)則優(yōu)點,將球變大,將重量提高。這樣球就飛不高,落地之后能成滾動運動。翁明輝又認為在草地上挖坑,容易積水,為了讓父親玩球時更安全,為了防止父親意外磕著碰著,他又參照足球,給高爾夫設定“球門”。經過兩年的精心設計、反復修改和實踐摸索,1992年5月,木球球具和球道順利完成,木球運動應運而生。
榮譽記錄
2015年4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上,翁明輝獲得體育競技領域“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運動介紹
木球運動起源于中國臺灣省,由于木球適合各年齡層的人參與,很快風靡臺灣省。世界上已有21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立了木球協(xié)會,在東南亞一帶尤其盛行。亞洲之外的奧地利、意大利、匈牙利、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國也有了不少的木球愛好者,亞洲木球總會也已獲得亞奧理事會的承認。2002年,木球以新興運動項目的姿態(tài)陸續(xù)在匈牙利、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沈陽、日本、韓國舉辦了6場國際比賽。在臺灣省,如今正規(guī)的木球比賽就達100多場,臺灣省每年3至6月間舉辦的“全民運動木球聯(lián)賽”,平均有2500支隊伍、20多萬人報名參賽。木球雖小,愛好者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