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好施
中原大亂,嘆曰:“財是人的性命啊,怎么可以獨享!庇谑牵犊軡毨О傩,有被官府和豪強迫為奴隸者,常常出錢將他們贖還。又建私家學校,招來著名學者,養(yǎng)著好多豪俠之士,教習子孫和鄉(xiāng)里學子,以俠稱于河朔地區(qū)。甲子年(1144)河朔地區(qū)(黃河北部地區(qū))遇大荒年,發(fā)糧食八萬石(一千二百萬公斤)賑災救民,百姓賴此都活了下來。為此,四方豪士鴻儒都爭歸附永清史家。 史倫去世,河朔各郡百姓感念其功德,自發(fā)組織了“清樂社”四十多個,每個社有千余人,過年時,所有清樂社的家庭向?qū)Υ耢`那樣供奉和祭祀史倫遺像。一個普通的百姓去世,受著民間幾十年、幾萬人的虔誠祭祀,不能不說是一個感天動地的事情。
史倫之子孫
兒子史成珪
史倫的兒子史成珪(1144—1213)。亦倜儻有父親氣度,樂善好施。遇大災年,和父親一樣,將家所存糧食,全部周濟貧困百姓。
孫子史秉直
史成珪長子史秉直,字正道。也就是永清民間所說的“史閣老”。年輕時讀書尚氣概,“自幼有成人度,儀狀魁偉,義氣不群,讀書略通大意,不喜為詞章學。孝親友弟,為族屬、鄉(xiāng)人皆指以教子弟!
棄金歸蒙
1213年冬十一月,當蒙古大軍攻金朝,長驅(qū)燕趙之地,經(jīng)過之處如風行電掃,無人敢敵。山河殘破,生靈涂炭,血流成河。永清鄉(xiāng)里大為震動。百姓天天提心吊膽,處在水深火熱。史秉直嘆曰:“世亂如此,我家百口何以自保?”秉直與胞弟史進道說:“此天威,非人力可當!毙值芄餐婺赣H,母親說:“風聲如此其盛,我認為應天道,棄金順之,可得保全你們,應該和鄉(xiāng)親商量!奔嚷犇该,為家族也為了不讓更多的百姓無辜遭殃。就帶領(lǐng)千余名有膽識的鄉(xiāng)親去蒙古行轅“為民請命”。想通過此,免除由于金蒙兩國的戰(zhàn)爭給無辜百姓帶來的苦難。蒙古國王木華黎感其誠懇為民,更加感覺到史秉直在百姓中的地位和威信。就極力動員史秉直加入其蒙古大軍。
史秉直本來就對金朝的統(tǒng)治強烈不滿,加之看到蒙軍的王者風范,于是和族人相商,里中百姓多年來靠史家庇護,因此人心歸者居多。于是,永清史家和“清樂社”所有家庭做出棄金歸蒙的戰(zhàn)略決策。
“史家軍”
永清史家棄金歸蒙后,木華黎欲起用史秉直,秉直以母年紀大為由推辭,而推薦其弟弟史進道與兒子史天倪。于是國王以秉直長子史天倪為千戶,史天倪從“清樂社”中選拔出萬人為義兵,旗號為“清樂軍”,時稱為“史家軍”,史秉直弟弟史進道為大將,史秉直從弟史懷德在“清樂社”中選200人為基本力量,又招募萬人為史家第二支部隊“黑軍”(將士服裝全部是黑色,故稱黑軍),史懷德任元帥,史懷德子史天祥署為都鎮(zhèn)撫,史秉直統(tǒng)領(lǐng)棄金歸蒙家屬屯霸州。因管理有方,遠近聞知,不到一個月,來歸的人就多達十余萬家。
從民間走向家族軍事集團
永清史家在最短的時間,快速建立起兩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隊伍。靠的是百年來祖宗樂善好施所產(chǎn)生的眾望所歸的結(jié)果,祖先的善舉,潛移默化地凝聚了永清史氏家族在河朔的人氣,“清樂社”的建立,從而確立了永清史家其非官方的崇高威望。為永清史家組織軍隊解決了最基本的兵源問題,使永清史家從民間走向家族軍事集團成為可能。由于永清史家長期有家族學校,教習子弟文武,無意間為史家子弟成為高素質(zhì)的軍事和政治人才,打下了厚實的基礎(chǔ)。
自1213年到元朝統(tǒng)一中華,永清史家統(tǒng)領(lǐng)自己的兩支家族部隊“清樂軍”和“黑軍”在近70年的滅金亡宋戰(zhàn)爭中經(jīng)過數(shù)千次戰(zhàn)役,身先士卒,英勇作戰(zhàn)。并且因戰(zhàn)爭犧牲了七位家人,其中史懷德、史天倪、史煴三人都是軍中元帥,高級將領(lǐng)。中華歷史上最大疆域正統(tǒng)王朝——大元朝的建立和華夏民族的統(tǒng)一,可以說永清史家有蓋世奇功。永清史家功封真定,始為真定史氏世家。
參考史書
云中劉祁1249年撰《本朝故北京路行六部尚書史公神道碑銘并序》。
宋濂著《元史·史天倪傳》卷一四七。
后清樂軍改編為“鄧州舊軍”。
據(jù)《元史·史天倪傳》卷一四七、《四庫全書·河朔訪古記·卷上(元)納新撰》史丞相遺愛碑。
除下列三位外,還有史天倪夫人程氏、和三子寶哥、滕胡魯、添福。
宋濂著《元史·史天倪傳》卷一四七。
宋濂著《元史·史天倪傳》卷一四七。
《三賢都族譜》載:史權(quán)仲子。宣武將軍,(從四品)真州萬戶。歿于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