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南門羅氏族鼻祖
羅雄洲,宋高宗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避金難從南雄珠璣里遷徙落籍南海太艮村,即今 大良是也。
據南門 羅氏族后人、現年近90高齡的順德著名篆刻藝術大師羅子憲先生提供的資料顯示: 大良城南 羅氏始祖為羅雄洲,名綱,原籍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沙水村珠璣巷人,其父為河南固始縣令。為避金寇之難,于南宋從南雄遷到當時的南海太艮村小居城南,遂為 大良城南 羅氏之發(fā)端,今已傳至三十世。族中字輩為“萬世光顯、子孫昌盛、文章華國、詩禮傳家、惇宗豫厚、崇德象賢”。羅老先生說:“這個字輩以對聯形式掛在羅家祠堂里,小時候經常背讀,所以至今尚能脫口而出!庇终f:“數十年前我的一位世伯嚴邦英曾為我們南門 羅氏始祖寫過一篇有二三百字的小文,文中說到我家 羅氏始祖是雄洲公,南宋避戰(zhàn)亂從南雄遷到 大良,我把那篇小文刻在印身上,視為我之傳家之寶!
據中區(qū)老街坊羅裕就先生提供的《順德南門 羅氏族譜》記載:“大宗圖、始祖考、諱綱·號雄洲……司。原譜日:公南雄人宋高宗三十一年金人陷揚州次……耒居南海太艮,避金難也,是為我新路 羅氏始祖!庇州d:“宗參軍,然豫章之后(人)”、“當高宗時,參軍苗裔日綱。是為雄洲君,乃雄州珠璣巷人,紹興末年避金難徙南海之太艮,又稱為南海太艮人!闭f明了南門 羅氏始祖羅綱號雄洲是在宋高宗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從珠璣巷遷到南海太艮村,即現 大良街道的羅雄洲先祖是從豫章(今河南。┻w徙到南雄珠璣巷的,是一位軍隊將領。
清代《順德縣志》咸豐版載:“羅鑄夫,號義隱。先是遠祖有綱者,為鑄夫五世祖。宋宣和初隨父環(huán)令固,始家焉,稱南雄珠璣里。南渡避亂,再遷南海之太艮,即今縣城也。遂為邑城南 羅氏鼻祖!辫T夫為雄洲公之第五世傳孫,宋景定年(1260年)以明経應甲子科,省舉第一的宋代舉人。
羅氏大宗祠
大良南門新路 羅氏大宗祠,是為城南 羅氏始祖大祠,原坐落于 大良新路南約,今清暉園正門停車場南側的翠怡閣地方。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大祠右側設立 大良南關 羅氏家族小學堂,由于是由 羅氏族紳人羅法堂主理,所以又稱為 大良法堂小學。解放初期的1951年,人民政府把法堂小學擴大至整個 羅氏大祠,改名為 大良鎮(zhèn)第三小學。1958年稱新路小學,搬到清暉園,原校址改作縣機關幼兒園。
祠堂面積接近20畝,外形似今北門 羅氏大祠堂,祠堂正門頂上有醒目的“南門 羅氏大宗祠”木屏牌匾,大門用優(yōu)質洋雜木精做,中座為祭祖大殿堂,地面已成泥地, 大良鎮(zhèn)第三小學時作學校禮堂。
祠堂坐西向東,紫氣東來,如意吉祥,正門大地塘有工旌表石,地塘再出為新路涌,又稱柳波涌,寓意以水為財,柳波涌綠柳成蔭,河涌水清魚躍,為 大良明清年代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