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林癡仙(1875-1915),名朝崧,字俊堂,自號無悶道人,林家下厝林文明六子,少年時(shí)就才華出眾,鄰里無人不贊佩他的詩文。清廷割臺時(shí),他奉母命避走福建晉江,后又到大陸桐城,繼而轉(zhuǎn)往上海,之后遍游名山大川;又因憂國憂民,故自此詩思大變,他的詩句更益發(fā)雄壯澎湃;返臺后更號召各地文士,與其侄幼春先生和賴紹堯先生成立“櫟社”。爾后,筑無悶草堂、移居詹厝園宅第,致力于教育并籌辦臺中中學(xué)(為臺中一中前身)。癡仙在梁啟超游臺寄寓“萊園”時(shí)常跟梁啟超論時(shí)事詠詩文,遂而影響癡仙后來積極投入民族運(yùn)動。他為遺民型詩人,而代表作“無悶草堂詩存”,其詩婉約凄愴,而感懷家國,常難自已。1915年10月7日,他抑郁以終,享年僅四十一歲。臺灣史學(xué)家連橫痛心地說:“癡仙一死,全臺詩人無不灑淚者,以詩界從此寂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