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原來蒲壽庚是西域阿拉伯人后代,非我族類,國難之時非但不能報答宋朝幾百年來寬待外夷之恩,反而為了賣國求榮,恩將仇報。當然他們一族后來也遭到了報應。
無恥的變節(jié)
隨著侵略元軍的節(jié)節(jié)南下,泉州城離前線越來越近,泉州內外的漢人們紛紛行動起來,出錢出物支援朝廷和義軍。若宋庭能以泉州這座富庶重城作為基地,就不需要一路逃到崖山這個荒嶺去和元軍決戰(zhàn)。以泉州城池之堅固(后張世杰曾會同陳吊眼許夫人等義軍會攻泉州三月之久而無果),經濟之富庶,人力之充足,宋軍必可長時間堅守以待反攻時機,并可能由泉州向澎湖臺
灣轉進,那樣中國歷史就可能被改寫。
泉州的番人們也面臨著選擇,泉州的穆 斯
林遠非鐵板一塊,本來在泉州,來自波斯的什葉派占據優(yōu)勢;蒲壽庚掌握大權后,主要來自大食的遜尼派控制了泉州。不論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其故鄉(xiāng)都遭受元軍的毀滅或洗劫,因而從內心來說對元庭是沒有任何好感的,何況宋庭對穆 斯 林可以說是足夠寬宏和仁義的。
但商人的精明算計戰(zhàn)勝了一切道德力量,看到虛弱的宋庭節(jié)節(jié)敗退,為了維護自己的身家性命,執(zhí)掌泉州的蒲壽庚做出了卑鄙無恥的選擇,背叛了對己對穆斯林有大恩的宋庭,投向了屠殺數千萬穆斯林,毀滅阿拉伯文明,洗劫無數伊斯蘭城鎮(zhèn)的蒙古人。
蒲壽庚祖上來自大食(阿拉伯),因貿易移居位于今天越南中南部的占城國,后來華定居廣州,南宋后期又移居泉州(刺桐),擁有巨舶多艘,豪富聞名遠近。南宋末年,寬仁的宋庭不忌蒲壽庚的番人身份,任命蒲壽庚為泉州市舶司,主管對外貿易,而且近三十年信任不變,恩寵有加?梢哉f蒲壽庚及其家族,包括泉州一帶的穆斯林,都身受華夏宋庭的莫大恩惠。
有蒲壽庚出頭,泉州城內的大多數穆斯 林也順理成章地忘卻民族仇恨,忘卻華夏恩義,享受二等幫兇的樂趣去了。當然也有個別穆 斯
林不支持蒲壽庚的卑鄙行徑,說蒙古人侵入阿拉伯,屠丄殺了無數穆 斯 林,奪去無數穆斯林的土地和財物,不斷侮辱伊 斯 蘭。而身為泉州穆
斯 林食宋祿受宋恩卻投降元軍,為虎作倀,為屠丄殺穆 斯
林的鄶子手效力,將來會受到真丄主和先知的懲罰的。但蒲壽庚決心已下一意孤行,又哪是幾個反對者所能左右的。
1276年,蒲壽庚將泉州獻與元庭,忽必烈得到這一東方大港,富庶重城,不由得欣喜若狂,對蒲壽庚賞封不斷,先后任命他為“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福建省參知政事、江淮行省中書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等官職。蒲壽庚也投桃報李,赤膊上陣,用宋人的鮮血向蒙古主子表忠心。
蒲壽庚降元大失泉州民心,為了維護其無恥統(tǒng)治,蒲壽庚在元軍幫助下,投降后隨即在泉州城內外展開了大屠殺,心系漢室卻手無寸鐵的萬余百姓被元軍奪去了性命。
之后,張世杰護衛(wèi)南宋二帝南逃福建,蒲壽庚自然是閉門不納,而且還與元軍配合,內外夾擊張世杰,張世杰無奈繼續(xù)南逃。
泉州許氏家族起義兵抗擊蒲壽庚,掩護二帝南逃,被蒲壽庚幾乎滅族。“元兵實行剿鄉(xiāng)滅族策略,不僅火燒晉江許漢青、許夫人的家鄉(xiāng)許宅巷、陳厝坑,迫使二鄉(xiāng)的許、陳、曾三姓族人四處奔逃。南詔許姓氏族因事牽抗元,亦慘遭清剿殺
戮,幾于滅族。”
泉州清源少林寺僧眾反蒲壽庚之降元,遭蒲壽庚和元將奇握溫思的鎮(zhèn)丄壓,他們率元軍萬人沖進少林,千余僧眾被屠,只剩數十人逃出。
蒲壽庚的降元,背后有一股強大的地方精英集團在支持他。他們對當地的政治和防務,都有很大的左右力量,如世居泉州、三代武衛(wèi)左翼軍統(tǒng)領夏璟,有調遣泉州軍隊之權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永春縣達魯花赤的林純子,“以全城功歸諸故家”的顏伯錄,蒲壽庚的黨羽孫勝夫、尤永賢、王與、金泳等。
蒲壽庚降元,以所擁有的海舶交元軍進攻殘余宋師。元軍將領董文炳率部抵泉時,擅解所佩金虎符贈蒲壽庚,此舉事后得到元世祖的嘉許。元廷授蒲壽庚為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據楊清江、陳蒼松《福建市舶司人物錄》考證,蒲壽庚在元·至元十三年也只做了一年市舶提舉,第二年即至元十四年換為忙古帶。)
盡殺南外宗室
蒲壽庚降元后,盡殺南宋宗室和,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遺》記:“宋主昰舟至泉,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杰不可;騽袷澜芰魤鄹瑒t凡海舶不令自隨,世杰不從,縱之歸。繼而舟不足,共掠其貲,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
《閩書》云:蒲壽庚“盡殺準軍、宗子之在城者!鼻濉で 度莞尽な斑z》云:“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钡褖鄹烤箽⒘硕嗌偃,歷史資料說法不一。
宋宗室太祖派十二世孫趙由在元末完成的《璿源圖譜》中說:“……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悉為其(蒲壽庚)害。”
鄭思肖《心史》說:“盡殺南外宗子數萬人。”
《永春云臺趙氏族譜》記殺五千余人 。
趙氏《南外天源族譜》記殺三千人 。
《宋史》說二千三百余人。
《泉州府志·紀兵》說:“盡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備極慘毒!
日本·桑原氏《蒲壽庚考》引明·陽思謙《泉州府志》說:“盡殺宗室千余人……此當僅為男子能執(zhí)武器者!
據王寒楓《關于蒲壽庚幾個問題的探討》考證,估計蒲壽庚大概屠殺了六、七千人。其中: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明·陽思謙《泉州府志》說,紹定間[1228—1233年]南外宗室有三千三百余人),淮兵二千五百人,士大夫不知數。
東方第一港
唐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唐大歷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經濟上,泉州已逐步成為南方重要大港口,天佑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云集,“云山百越路、市進十州人”的國際港城,北宋時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時與廣州并駕齊驅成為全國的兩大商港。在泉州,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的民族融洽相處,綻放出人類和平與文明之花,使泉州贏得了“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等稱譽。 ,
到了宋末,泉州港已成為“東方第一”的貿易大港。南宋時,出入泉州港的許多番舶船隊,夏季御西南風而來,冬季逐東北風而去,一年兩度,熙熙攘攘。由于當時的遠洋航行,?啃棚L驅動,故每逢海舶往返季節(jié),就由泉州郡守或提舉市舶等主管官員,率領有關僚屬到延福寺側的通遠王祠(后改稱昭惠廟)舉行祈求海舶順風的典禮。時舟舶遮江,旗幡蔽日,香煙繚繞,鼓樂喧天!败囻R之跡盈其庭,水陸之物充其俎”,可見其儀式之隆重。祈風典禮完成后,參與者飲宴于延福寺,并乘興登游九日山,然后將經過簡略鐫刻于山中巖壁間。這就是祈風石刻的由來。舉行祈風典禮,有一年一度,也有一年兩度。多在陰歷夏四月間為回舶祈風;下半年多在冬十月、十一月為遣舶祈風。
和平富饒,多姿多彩的泉州成為大宋乃至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都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