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朱丕烈,字正威,又字振巖,號繡叔。清朝康熙58年(1719年)出生于海鹽縣城武原鎮(zhèn)北門的蘭玉堂。少年時,在本縣鄭筠庭先生門下求學,于乾隆13年(1748年)經(jīng)殿試中了二甲進士。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在朝廷中擔任過禮部主事、儀制司主事、儀制司員外郎、禮部則例館提調(diào)、御史、禮部郎中、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順天鄉(xiāng)試監(jiān)試官、禮科給事中、江南鄉(xiāng)試主考官、殿試監(jiān)試、朝考監(jiān)試、淮揚漕務巡視、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工科給事中、湖北學政、工科掌印給事中等一系列官職。為官期間,由于他恪盡職守,頗得乾隆皇帝的器重。故于乾隆32年(1767年),48歲的朱丕烈受皇上委派,作為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為從五品文官,就官品而言,比臺灣道道員的正四品要低,不過因為是皇上欽命特派,官小而權重。他可以對臺灣道所屬的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臺灣道所屬行政官員的權利,同時還可在巡視過程中,對臺灣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朝廷。)前往孤懸海外的臺灣道(當時屬福建省管轄)巡查視察,以示朝廷對臺灣百姓的關懷。乾隆皇帝對朱丕烈這次巡視臺灣一事甚為重視。雖朱丕烈當時并非朝中一品大員,但皇上賜他穿戴繡有麒麟、蟒蛇的一品官服,并賞予他的隨從人員七品頂戴,借此來提高他出行的威儀。
1767年10月,朱丕烈及其隨從從福州乘船出海,向東南方向航行,來到當時臺灣府府治所在地臺南,受到當時臺灣道道員張珽,臺灣知府的鄒應元(字清源,號鶴山,江蘇省金匱縣人)、臺灣海防同知魯楷(號柏齊,浙江省會稽人)等地方官員的歡迎。在臺南府城稍事休息后,便開始了巡視臺灣的公務。他于10月中旬起,向北首先巡視了位于臺灣中部的一廳二縣,并視察了當?shù)氐膫}庫、軍營,后折返臺南府城,從12月初1日起巡視臺灣南部一帶。他先經(jīng)二層溪抵達鳳山縣(即現(xiàn)在的高雄市高雄縣)的沿海一帶,再從鳳山縣的阿猴社、塔樓社轉(zhuǎn)道羅漢門,又重返臺南府城。由于當時臺灣與大陸海峽相隔,往來不便。在島上居住的百姓僅數(shù)十萬人,除少數(shù)是從福建、廣東遷居于此的大陸移民外,大多為當?shù)氐耐林贁?shù)民族,其中又以高山族為主。因此民風強悍,文風不盛,不重視耕讀,還有少數(shù)人還與荷蘭等外國人勾結作亂,不遵守朝廷法度。故朱丕烈在臺灣巡視所到之處,一方面宣揚了大清朝廷的國力、威望和德行,以順從和叛逆的不同后果來警告當?shù)孛癖娮陨硇袨榈牡湼!M瑫r他又在臺灣創(chuàng)辦了多所學校,以教育來振興文風士氣,促進當?shù)孛癖娊袒M瑫r朱丕烈針對臺灣山高路險、交通不便、農(nóng)業(yè)不發(fā)達的狀況,他又大力倡導改造環(huán)境,以利農(nóng)事。他發(fā)動民眾先后開發(fā)了良田數(shù)千頃,開挖了用于農(nóng)田灌溉的渠道,使當?shù)孛癖娗猩砀惺艿睫r(nóng)耕的好處。于是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逐步改變了原來的狩獵為主的生活,開始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努力耕作,并表示遵守朝廷法令制度,逐漸與當?shù)氐耐鈦硪泼窈湍老嗵帲种饾u穩(wěn)定。本來臺灣民間的訴訟都是憑借錢財實力來論是非曲直的,缺少公道。而由于管轄臺灣的總督、巡撫等高官一直耽在遠隔重洋的福建內(nèi)地,鞭長莫及,不能及時處理臺灣民間的糾紛。朱丕烈一到臺灣,就接受了許多前來訴訟的民眾,平反了一批冤獄。故一時間臺灣士民非常高興,對朱丕烈非常欽佩。因而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的社團對大清朝廷的歸屬感也逐步確立起來了,臺灣風氣為之一振。朱丕烈在臺灣巡視期間,除宣傳朝廷威儀仁德外,他還一路檢查視察了各地的軍營、器械及各地的錢糧府庫。例如他見上報的鳳山縣錢庫存銀4211兩,倉谷存糧98046石。經(jīng)他親自加以驗收,上報數(shù)與實際數(shù)相符。朱丕烈在巡視途中,各地的有關官吏及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頭人皆遠道相迎。朱丕烈除宣傳皇上的威儀仁德外,還將從大陸帶來的布匹、食物獎勵、饋贈給他們,使他們深感高興。雖然當時正值隆冬季節(jié),但地處亞熱帶的臺灣南部由于地氣溫暖,故當?shù)匕傩找验_始插秧種田,遠遠望去,禾苗一片青蔥綠色,而到第二年的春天三四月間,稻谷已經(jīng)起收。由于種植糧食的土地比往年增加了不少,又加水渠的疏浚開通,糧食收成大為增加,糧價較往年下降。故百姓安樂,地方秩序太平,大家都感謝朱丕烈大力提倡務農(nóng)的功德。
1768年,朱丕烈巡視臺灣一事完成,重返大陸,回京復命。朱丕烈此次巡視臺灣雖僅數(shù)月,但其功績不小。一則他通過宣傳皇上威儀仁德,使臺灣民眾歸附大清之心更加堅定。二則他大力推行農(nóng)耕,增加耕地,改變當?shù)厣贁?shù)民族原本以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臺灣百姓的生活水平。三則檢查視察了軍隊、錢糧倉庫、軍事要地,為捍衛(wèi)海疆、鞏固國防盡職盡責。四則創(chuàng)辦學校,提倡教化,平反冤獄,使臺灣的百姓素質(zhì)大為提高,社會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