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歷
茱帕·拉希麗1967年7月11日生于倫敦一個孟加拉裔印度移民家庭——兩天后就是她的41歲生日,本名妮蘭賈娜·蘇德什納,三歲時隨父母遷居美國,在羅德島的金斯頓長大。她爸爸在羅德島大學(xué)做圖書管理員,媽媽不想孩子們忘祖,因而經(jīng)常舉家回鄉(xiāng),拜訪印度加爾各答的孟加拉族親戚。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開始叫她的小名茱帕,因為這比她那“漂亮的大名”更好發(fā)音。小時候,“妮蘭賈娜”經(jīng)常讓她自感異類而困窘不已,后來她在小說《同名之人》(namesake)中,借主人公果戈理的經(jīng)歷,重審了這種身份認(rèn)同上的困境。
拉希麗上波士頓大學(xué),學(xué)文學(xué)和寫作,并開始寫短篇小說,1999年出版了首部短篇集《醫(yī)生的譯員》(Interpreter of Maladies,本報時譯《疾病的譯解》),次年憑此作戰(zhàn)勝了當(dāng)年奪冠呼聲頗高的華人作家哈金,奪得普利策獎小說獎,一炮而紅,叫好又叫座,大賣了60萬冊。
《醫(yī)生的譯員》包括九部短篇,均以印度大陸或美籍印裔人為背景。在其中的同名之作里,主人公卡巴西先生的工作是給一個大夫作翻譯,因為這位大夫不懂當(dāng)?shù)厝说恼Z言,沒辦法跟病人交流。命運(yùn)鬼使神差地把卡巴西先生和一對印度移民代斯夫婦以及他們的孩子連在了一起。
2001年,拉希麗嫁給時任《時代》周刊拉美版副主編的阿爾貝托·沃爾伏里亞斯-布什,搬家到紐約的布魯克林,生一子一女:奧克塔維奧和努爾。
2003年,長篇《同名之人》出版,主人公是個第二代孟加拉裔知識分子,名叫果戈理,常因自己俄國味十足的名字遭人恥笑,后來他才了解到,父親移民美國之前,曾在老家遭遇火車車禍,倘不是他手中正抓著的一本果戈理的小說引起了救援人員的注意,恐怕他早已死在傾覆的車廂下面了。日后他遠(yuǎn)赴美國娶妻生子,以“果戈理”為兒子取名,正是為了感念這次死里逃生。了解了這段家史之后,小說的主人公終于開始對自己的身份產(chǎn)生了認(rèn)同。
印度女導(dǎo)演米拉·奈爾于2007年3月將此書搬上了銀幕。
成就
2008年7月5日,孟加拉裔美國女作家茱帕·拉希麗(Jhumpa Lahiri)以小說集《不適之地》(unaccustomedEarth)獲得了第四屆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并得到高達(dá)3.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7.6萬元)的獎金,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獎金最高的短篇小說獎。
評委們一致認(rèn)為,《不適之地》實在太好,好到完全沒有“真正的對手”———甚至進(jìn)入初評的兩位布克獎得主安妮·恩賴特和魯?shù)稀ざ酄,亦無法與拉女士匹敵,因此繼續(xù)評議已經(jīng)沒有意義,干脆將復(fù)評取消,直接給她頒了大獎。
作品介紹
《陌生的土地》,茱帕u2022拉希麗
本書是孟加拉裔美國女作家茱帕u2022拉希麗的短篇小說集。“陌生的土地”出自霍!都t字》一書的序言:“人像土豆一樣,如果反復(fù)種在同一塊地力被耗盡的土地上,就不會興旺。我的孩子出生在另一個地方,所以雖然他們的命運(yùn)在我們的掌控范圍,他們將要把根扎在陌生的土地之中。”在《陌生的土地》中,38歲的孟加拉籍美國律師魯瑪放棄工作,跟丈夫從紐約遷往偏遠(yuǎn)的西雅圖。她爸爸鼓勵女兒去找工作,提醒她自立很重要。在照料魯瑪荒疏的園子時,老頭教外孫怎樣播種。這個3歲的男孩挖了一些洞,把樂高玩具、塑料恐龍和一塊刻有星星的木頭放進(jìn)去。象征著國際化、史前時期和天國的三樣?xùn)|西被埋在了同一個盆里,預(yù)示著一個理想的未來,一個無處不在又不存在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