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翁心存參加鄉(xiāng)試,在江南貢院的號舍里,他意外遇到了久聞其名的劉泰詹,兩人一見如故?荚嚱Y(jié)束,兩人在寓舍里抵足而眠,聚談永夕,相互推崇。兩人還把參加鄉(xiāng)試所寫的文章拿出來,預(yù)測是否可以得中。翁心存看罷劉泰詹的文章,道:
先生文章具首尾,獨開生面,故爾根砥蟠深,不愧名宿。特恐古調(diào)自愛耳。
翁心存這句話有褒有貶,他認為劉泰詹的文章雖然功力深厚,但不合潮流。
劉泰詹看了翁心存的文章,也說:
先生文定許掄魁,以前八行能批隙導窾也。遇賞音即此,否則并落孫山,又是槐柯一夢矣。
劉泰詹也毫不留情面。他說翁心存的文章迎合主流,切中關(guān)鍵,但是如果遇不到知音,也只好落榜而歸。
這段對話反應(yīng)了兩人各執(zhí)一端的作文理念。兩個年輕人都心高氣傲,彼此頗不服氣。結(jié)果,鄉(xiāng)試放榜,翁心存高中,劉泰詹名落孫山。
六年后,翁心存又中進士,從此青云直上,開創(chuàng)了常熟翁氏家族輝煌的歷史。而劉泰詹前后參加鄉(xiāng)試十五次,均無功而返。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成為恩貢,才做了一任直隸州的州判。
歷史評價
劉泰詹為人耿直,敢于擔當,熱心公益事業(yè)。他人生最輝煌的篇章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的靖江抗英斗爭中,與朋友陳鳳喈力主抗敵,勸募軍需、招募鄉(xiāng)勇,策劃守城抗英之策,從而擊退了英國侵略者的進攻,保住了靖江的安寧,為靖江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抹重彩的一筆。
丹徒人趙楫曾賦詩稱頌劉泰詹,其中有句:秋風何事嘆冥鴻,卌萬蒼生總望公。荊溪人屠墉②贈詩曰:莫謂儒生難愷敵,經(jīng)綸小試衛(wèi)江城。
劉泰詹在靖江參與領(lǐng)導抗英斗爭的時候,翁心存也正好在常熟老家。道光十八年(1838年),翁心存回原籍奉養(yǎng)老母,家居十年。道光二十二年五月,英國侵略軍侵入長江,沿江守軍潰散,百姓四散逃命。翁心存帶著全家逃難,避居于常熟南鄉(xiāng)釣渚渡衛(wèi)家濱。
道光二十四年,翁心存的朋友程兆炳擔任靖江馬洲書院主講,了解到靖江抗英的詳情,寫下了《書靖江縣事》。翁心存讀到后,仰慕不已,作有《劉尊卿先生傳》,稱劉泰詹是他的益友與畏友。他認為劉泰詹文武全才,可惜沒有更大的舞臺,讓他施展才能,只能“借詩文自娛,良可惜已”。
親屬
劉穎(1821-1902),是劉泰詹的次子。
劉和(1828-1856),字筱周,一字少卿,是劉泰詹的小兒子。
劉蘇(1832-1888),字棣生,一字開第。是劉泰詹的侄子,世居城內(nèi)石皮巷,同治十二年(1873年)舉人。
劉庭燝(1851-1904 ),字景星,號拙園。劉和子,劉和病逝時,劉庭燝年方6歲。他天資聰穎,自幼受名師指導,舉凡儒家經(jīng)典、詩詞書畫,靡不涉及。父親的遺著《青立山房詩集》也是他的范本,時常記誦。他還是擅技擊,是個武林高手。光緒二年(1876年),他果然不負眾望,考中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他終于圓了他祖父與父親的夢想,考中進士,時年32歲。他也是靖江歷史上最后一名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