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李文烈1948年5月18日在首爾市鐘路區(qū)清云洞出生,爸爸是留學日本的共產主義者,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1個人去了北朝鮮,留在韓國的家人被貼上共產主義協(xié)力者的標簽。
他幼年和少年時代過得很辛苦。小學畢業(yè)后展轉慶尚北道各地。
1964年通過高中入學檢定考試入讀安東高等學校,用功讀書的他陷入精神的不安定狀態(tài),1年后退學,去釜山。
1968年,通過大學檢定考試取得大學入學資格,入讀國立首爾大學學習國語(韓語)教育,大學時代參加文學社團、文學活動。
大學沒有畢業(yè)就退學,結婚,去當兵。
步入文壇作品是1977年的《人的兒子》,1979年發(fā)表的《塞下曲》是他的成名作。
他的名作還有《皮浪的豬》(1989年)、《英雄時代》(1990年)、《邊境》(1990年)、《詩人》(1991年)、《選擇》(1997年)、《金翅鳥》、《青春肖像》、《詩人和盜賊》、《三國志》(《三國演義》)等。
已有日譯本、英譯本和3種漢譯的《扭曲了的英雄》在1989年被拍成電影,搬上大銀幕。
兒童青少年的成長和服兵役等自身體驗常被他用作描寫的素材,《我們扭曲的英雄》寫學校小團體的政治斗爭,《英雄時代》寫共產主義者輩出的家族受連累的苦情,《皮浪的豬》寫當兵退伍歸鄉(xiāng)途中男性的團體暴力。
在寫實主義的白描中,使用許多意象,有些難解的詞語,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隱含強烈的批判性,讓讀者目眩神迷。
榮譽
1979年:得《東亞日報》新春文藝獎、第3屆今日作家獎。
1982年:得第15屆東仁文學獎。
1983年:得大韓民國文學獎。
1984年:得中央文化大獎。
1987年:得第11屆李箱文學獎。
1992年:得第37屆現(xiàn)代文學獎、第24屆大韓民國文化藝術獎。
1994年:9月起出任世宗大學國語國文學科教授(1997年6月辭任)
1998年:得第2屆21世紀文學獎。
1999年:得湖巖獎藝術獎。
2003年:12月起出任大國家黨公選審查委員會委員。
青春肖像
李文烈的自傳體小說《青春肖像》,描寫了貫穿著苦惱和彷徨的年輕時代。作者在《青春肖像》的后記里寫道:
如這本書這樣與我的人生有密切關系的,也是少見的。雖然因為不可思議的感傷和愛,它帶有戲劇性的夸張和美化的弊端,但是在它的每個地方,都有對發(fā)熱病似的走過來的我的年輕歲月的懷念和悔恨,并且在喘息。將來,無論我寫出與這本書比較起來在文學上多么完美的作品,而且無論哪位評論家如何評論,我的最大愛惜都將停留在這部作品里。
那么好走吧,親愛的我的精神的孩子,帶著疤痕的我青春的肖像啊。
讀著后記,我理解了《青春肖像》的敘述主體,即現(xiàn)在的“我”為什么對敘述對象,即過去的“我”進行夸張和美化,并且為過去的我進行了“合理化”和“辯解”?梢哉f這正是和李文烈先生對過去的自己的愛相通的。
在由大約兩年時間里發(fā)表的三個中篇構成的《青春肖像》中,敘述者所敘述的內容,正如李文烈先生的告白,與他的實際經歷是基本吻合的。根據(jù)作家年譜, 第一部《河口》和1965年在高中中途退學,過了三年浪蕩生活,1967年患了大約六個月的腸傷寒,才有了上大學的念頭,經過大學入學考試于1968年進入首爾大學師范學院相對應;第二部《我們快樂的青春》和1969年加入首爾大學師范學院文學會相對應;第三部《那年冬天》,與1970年在師范大學中途退學后的經歷有點差異,但是作家曾經談到,《那年冬天》是以在首爾大學師范學院休學后漂蕩一陣回到故鄉(xiāng),在哥哥開的酒家兼旅館的地方工作為原形寫的,因此可以說同樣和他的經歷相關。
雖說這是自傳體作品,但是既然是小說,就不能把作家的體驗和小說的內容看作是完全同一的。作品的美學價值,理應從小說的形象化的敘事方式里尋找。
該作品最顯著的特點,是在三部曲《河口》、《我們快樂的青春》、《那年冬季》中,通過“我”這個敘述者的典型的回憶式敘事方式,展示了敘述的一貫性,同時,將作為敘述對象的過去的“我”,和作為敘述主體的現(xiàn)在的“我”儼然區(qū)分開來,表現(xiàn)了視角的二重性。
通常在第一人稱小說里,一般只表露前者,即便是分離地顯露,現(xiàn)在的“我”的立場基本上是掩藏的。但是在《青春肖像》中,后者展露了自己的主張,展現(xiàn)著他的權威。當然,本作品敘述的焦點無疑是在前者,但是由于后者的不斷干涉,讀者可以通過多角度的視線,在多種情感的體驗中思索許多東西。
通過年過三十的,現(xiàn)在已經是成熟的成年人的“我”, 和二十前后的“發(fā)熱病似的走過來的”未成熟的青年的“我”,讀者可以從不同的位置更充分地理解人生,而且由于描繪出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次而且要經歷一次的青春歲月,讀者也可以與自己的人生進行比照,從而引起更大的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