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思軾(1655—1727),字小坡,又字眉長,號坡仙,江西贛州府興國縣清德鄉(xiāng)澄溪人?滴醵荒辏1682)登壬戌科同進士第56名(蔡升元榜)。授翰林檢討。丁卯(1687)主順天鄉(xiāng)試,所拔多知名士。壬午(1702)復(fù)主試山左,皆稱得士。累官禮部侍郎。為人謙沖和厚,渾然不見圭角。立朝數(shù)十年,清慎自持,每班行議事,未嘗以辯論為能,遇有不可,亦不為隱忍附會。當(dāng)時鉅公皆服其度。所著有《大雅堂集》。
父:鼎相,字梅巖,孝行著稱,崇祀鄉(xiāng)賢。以思軾貴,累封如其官。
科場軼事
康熙年間,由于連年征戰(zhàn),國庫空虛,廷議“鬻官集資”(賣官籌款),眾官緘默,惟獨王思軾力排眾議,奏請“ 嚴肅官規(guī)”,沒收貪官贓款,以充軍餉;在典試山東期間,取締“官卷”(官宦子弟的照顧名額亦即后門卷子),擴大民間舉子名額;這些都受到讀書人的好評,并深得康熙皇帝的贊賞。清朝時,各省鄉(xiāng)試錄取名額并不一致,江西鄉(xiāng)試長期無定額,很多人才被遺落,位居禮部侍郎的王思軾將這一情況匯報朝廷,據(jù)理力爭,使江西鄉(xiāng)試錄取名額于江浙一樣為全國最多。
出使番邦
王思軾深得皇帝贊許不僅僅因為諸如此類的為官業(yè)績,最為重要的是他自薦出使“代天主祭”使遼幫永遠臣服大清。
開始國家每天年要派一個大臣去番邦,都回不了,都斬掉,殺掉。后來他去了那里,打聽到贛南客家一個女子在那里是番王的小妾,王思軾就講我們是老鄉(xiāng),我們都一家人,認她作姑姑,她就好高興。通過她去做工作,曉以大義,終使遼邦不生異心,表示永遠臣服大清。
王氏家廟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玄燁皇帝曾恩準其可稱“王氏家廟”,并御賜“王氏家廟”金匾。
雍正初年,深知官場險惡的王思軾以年老體弱為由奏請告老還鄉(xiāng),雍正帝有心挽留,又不忍心其年高老邁,于是口出一對,聲言對得好,便準其所奏,對不好,就要繼續(xù)上朝。帝出上聯(lián)曰: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家鄉(xiāng);王思軾一聽,立馬續(xù)上下聯(lián):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皇恩。雍正大喜,立即準其告老還鄉(xiāng),并許其“ 王氏家廟”造九天十八井,設(shè)金水橋;立“澄懷堂”,額“春官第”;并贈番竹竹雕獅子一對,朝簡一笏,寶硯一方(可惜此數(shù)物均毀于文革期間)。-----引自潘毓祥《王思軾出使“ 番邦” 化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