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黃愛堂因捐貢生,清光緒十年(1884)到江蘇東臺縣當知縣。東臺縣靠近運河,洪水常常泛濫成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為根治水患,他親自踏看地形,籌集款項,率領當地人民修筑一條90多里長的堤壩,擋住了洪水,使沿河60多萬畝農田免受水害,年年豐收。當地人民為紀念他這一功績,將長堤命名u0093黃公堤u0094。他治理東臺縣4年,人民生活安定,刑事案件很少發(fā)生。光緒十四年(1888)調任泰州,把泰州治理得和東臺縣一樣。光緒十六(1890),又調任通州(今南通市)任職。
因為黃愛堂治理有方,光緒十六年(1890)任上?h知縣。當時上海已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國家在上海紛紛設立租界,并設立工部局,規(guī)定我國人力車工人要按月繳稅。有一次他們突然宣布加稅,激起幾千名人力車工人與他們進行說理斗爭。工部局不但不聽,反而召集印度巡捕進行武力鎮(zhèn)壓,數百名車夫被打傷。于是人力車工人便到上?h衙告狀,并以印度巡捕的紅頭巾和馬刀等證物交縣衙驗證。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則調兵遣將,開炮恫嚇,氣焰十分囂張。黃愛堂接到報案,立即飛馬趕到現場,那些外國領事盛氣凌人,反而誣賴人力車工人尋釁滋事,責令黃知縣捉拿人犯。黃愛堂毫不畏懼,據理力爭,并出示頭巾、馬刀作證,駁得洋人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最后垂頭喪氣地溜走了。在法租界有幢u0093四明公所u0094,是寧波商人建造的,法國人早就打了這幢房子的主意。光緒二十四年(1898),他們強迫寧波商人交出房子,遭到嚴詞拒絕。于是他們便偷偷毀壞界碑,把商人抓起來。這件事激起了廣大商民的義憤,紛紛集眾罷市,表示抗議。法國人不但不認錯,反而開炮示威。黃愛堂接到報信后,立即趕到現場。不顧彈片橫飛,鎮(zhèn)定自若。商民見了,歡聲雷動,齊聲高呼u0093不準傷害我們的好官!u0094他下轎安慰商民,又馬上到法國領事館交涉,他擺事實,講道理,義正辭嚴,駁得法國領事無話可說,最后u0093四明公所u0094還是歸寧波商人所有。黃愛堂在上海政績顯著,人民景仰。清政府曾兩次將其調任別處,都被上海官民堅決挽留。一直在上海當了7年知縣,為表彰他的才干和政績,光緒皇帝兩次特旨召見。他離任后,上海人民特地把一條街命名為u0093愛堂路u0094,以示敬仰和懷念。光緒二十一年(1895),農歷乙未年,萍鄉(xiāng)遇大旱,顆粒無收,人民以草根、樹皮、觀音土充饑。黃愛堂聞訊,接連派船從安微蕪湖買米裝運,沿長江、湘江一直運到湘東黃花橋登岸,運糧船數百只,運稻米數百萬斤,由縣衙分給災民。醴陵、瀏陽百姓也受其惠。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選拔黃愛堂擔任四川鹽茶道。管理鹽茶,流弊很大,不容易搞好。但他公而忘私,毅然上任。一到任就深入30多個廳、州、縣,調查了解情況,體恤商民,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一系列興利除弊的措施。這樣不僅商民滿意,國家每年也增加不少收入。四川總督將他的政績上奏朝廷,朝廷特賞頭品頂戴(官服),還先后兩次任命其為按察使,一屆布政使(二品官)。宣統(tǒng)元年(1909),因政績突出受朝延召見,走到四川涪州,突然患病。八月,帶病回歸故鄉(xiāng),九月初九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