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最初任職勛衛(wèi),后擔(dān)任前軍左都督。永樂二年,其與兄李景隆連遭周王、刑部尚書鄭賜、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給事中張信、禮部尚書李至剛彈劾,指認(rèn)其貪污行賄并吞并田地,圖謀不軌。后被逮捕、沒收財(cái)產(chǎn)。
參考文獻(xiàn)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文忠三子,長景隆,次增枝、芳英,皆帝賜名。增枝初授勛衛(wèi),擢前軍左都督。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永樂二年,周王發(fā)其建文時(shí)至邸受賂事,刑部尚書鄭賜等亦劾景隆包藏禍心,蓄養(yǎng)亡命,謀為不軌。詔勿問。已,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與文武群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謀有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復(fù)劾之。詔削勛號,絕朝請,以公歸第,奉長公主祀。亡何,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復(fù)言:u2018景隆在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仆無慮千百,意叵測。u2019于是奪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數(shù)十人錮私第,沒其財(cái)產(chǎn)。景隆嘗絕食旬日不死,至永樂末乃卒!
李姓起源
李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后裔。顓頊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到女華之子皋陶之時(shí),作了堯帝的理官(相等于現(xiàn)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的職務(wù),其子孫按照當(dāng)時(shí)的習(xí)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shí),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理姓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zāi)。在這種情況下,理徵有一兒子叫利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難。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shí),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fù)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唐開國元?jiǎng)子兄T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