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1969年生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原西康省屬即康巴藏區(qū))雅江(nyag-chu)縣。1986年起在藏區(qū)山村任小學教師8年,業(yè)余從事文學寫作和藏傳佛教傳統(tǒng)雕塑工藝,19歲(1988)被吸收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會員,22歲(1991)原甘孜州佛協(xié)副會長雍忠活佛賜予佛教雕塑(lhabzo)藝名為“意西微薩”(YeshesVodgsal)。同期,在山村自學漢語課程、參加自學考試。山區(qū)不通公路不通電,每次赴自治州府參加考試徒步來回行程達6~7天;到1995年,經(jīng)過徒步趕考累計行程近5000里的艱苦努力,先后獲漢語言專業(yè)自考?婆c本科文憑。之后繼續(xù)自學外語與哲學課程,并報考全國碩士生統(tǒng)一入學考試。1998年,以總分403(外語63分)列同專業(yè)第一的統(tǒng)考成績,考取西南師范大學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自此離開藏區(qū)來到內(nèi)地求學,開始“電燈下的學習生活”。2000年畢業(yè)于西南師范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師從倪志安教授);2003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師從曾曉渝教授)。2004年獲國際中國語言學會(IACL)“橋本萬太郎漢語歷史音韻學獎”和“青年學者獎”;2005年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2006年、2009年連續(xù)獲第四屆、第五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三等獎。2006年起任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年起任中文系語言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理事;中國社會語言學會會員;藏傳佛教民間雕塑藝人,雍忠活佛(原甘孜州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賜藝名為“意西微薩”(YeshesVodgsal)。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政府派遣研究員,2006~2007);香港中文大學短期合作研究(2005);英國倫敦大學ELDP瀕危語言博士后項目(IPF)研究(2004~)。四川民族學院兼職教授(2008~),西南大學兼職教授(2009~)。目前從事漢藏語比較、語言接觸研究,兼及語言哲學和哲學認識論研究;指導比較語言學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學方向碩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科研活動和作品目錄◎◎獨立承擔科研項目1.天津市社科項目:2003年天津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在民族地區(qū)的變異及漢語的民族變體”。2.國家社科項目子課題:九五國家重點社科項目《中國新發(fā)現(xiàn)語言研究》子課題“倒話研究”項目;結(jié)題成果為專著《倒話研究》,2004年民族出版社(項目總主持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孫宏開研究員)。3.國外項目:2004年英國HansRausing瀕危語言研究基金資助ELDP(EndangeredLanguageDocumentationProgramme)之IPF(IndividualPostdoctoralFellowship)博士后項目“DocumentationandComparativeStudyoftwoEndangeredLanguagesinTibet:Wutunhua,Daohua”。該基金是由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管理的面向國際的語言研究基金。4.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子課題:2005年《中國語言接觸研究》子課題“語言混合:倒話、五屯話”(項目總主持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周慶生研究員)。5.國家留學基金項目:2006年“日語藏語語法類型比較”。6.教育部項目:2006年優(yōu)秀博士論文專項基金項目“漢藏語言接觸與混合研究”!颉蚩蒲蝎@獎情況1.2004年國際中國語言學會(IACL)第十二屆“青年學者獎”2.2004年國際中國語言學會(IACL)“橋本萬太郎漢語歷史音韻學獎”3.2004年天津市“第九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4.2005年天津市“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5.2005年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6.2006年霍英東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研究類三等獎7.2006年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8.2007年天津市“第十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9.2009年第五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新語言發(fā)現(xiàn)1.博士在讀期間,首次報道了一種新的語言:倒話(2001)。該語言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的語言》一書,列我國境內(nèi)的129種獨立語言之一,也是當時我國境內(nèi)最新報道的獨立語言。2004年《中國新發(fā)現(xiàn)語言研究叢書》出版《倒話研究》;同年“倒話”例入國際ELDP瀕危語言研究基金(英國)搶救記錄計劃,這也是ELDP首批在中國展開瀕危語言搶救計劃!颉?qū)V现?.《倒話研究》(獨立專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藏、漢語言在“倒話”中的混合及語言深度接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40萬字),天津:南開大學,20033.《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合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4.《現(xiàn)代經(jīng)濟哲學研究》(合著),重慶:西南師大出版社,2000◎◎?qū)W術(shù)論文1.DCPandFormativMechanismoftheMixedLanguage,載LinguisticsinChina(英譯作者郭嘉),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第1期:326-3402.《交際壓力度(DCP)與混合語形成機制》,《研究之樂——慶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壽辰學術(shù)論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376-3883.《倒話》,載《中國的語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4.ThemixturelevelsofDaohuau2019sheterogeneousfactorsindifferentlanguagesystems(與王道英合著,第一作者),載《漢藏語言研究——第三十四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547-5555.《藏漢語言在倒話中的混合與語言深度接觸研究》(博士論文中文摘要,陳南南編),載《南開語言學刊》(CSSCI期刊)2006年第1期:148-150;北京: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7第3期:10-12全文轉(zhuǎn)載6《藏語和阿爾泰語在語法系統(tǒng)上的相似性》,載『東ユ―ラシア言語研究』2006年3月號第一集:36-57(日本《東歐亞語言研究》2006年第一期)7.《瀕危語言:我們現(xiàn)在該作些什么?》(譯作,與郭嘉合譯,第二譯作者;原著者[英]戴維?克里斯特爾),載《南開語言學刊》(CSSCI期刊)2006年第1期8.《語言深度接觸機制與藏漢語言類型差異問題》,載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Jan.2005,Volume33,Number1:1~33(美國《中國語言學報》,2005年第一期;總第33卷第1號)9.《藏、漢語言在倒話中的混合層次及相關(guān)問題(摘要)》,載Newsletter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ChineseLinguistics,May.2004,Volume12,number2:p17(美國《國際中國語言學會通訊》2004年第2期)10.《雅江“倒話”的混合特征》,載《民族語文》(CSSCI期刊)2002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3第2期全文轉(zhuǎn)載11.《“倒話”的判斷動詞存在動詞及與動詞情態(tài)范疇的關(guān)系》,載南開大學《語言學論輯》第九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12.《倒話記略》,載《雅江縣文史資料》2002第三輯13.《藏漢混合語“倒話”述略》,載《語言研究》(CSSCI期刊)2001年3期14.《認識活動自身運動的邏輯起點:認識角度》,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CSSCI期刊)2001年第2期15.《認識活動自身運動的內(nèi)在邏輯——從認識角度出發(fā)的認識論試論》,重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016.《試論群眾公認原則的內(nèi)在矛盾本性》,載《鄧小平理論與建國五十周年》,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7.《語詞意義的穩(wěn)定化傾向與思想傳播的教條主義問題》,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CSSCI期刊)1999年第5期◎◎會議論文1.《西北諸語言中的“哈”》,第二屆演化語言學會議,天津:南開大學2010.5.30~6.12.《五屯話的“重音”與聲調(diào)——聲調(diào)語言與重音語言的混合及其結(jié)局》,2009南開·語言接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天津:南開大學2009.6.20~223.《程章藏語音系》,“四川境內(nèi)藏緬語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08.11.21~244.《交際壓力度(DCP)與混合語形成機制——以藏漢混合語倒話為例》,“語言研究視野的拓展”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海師范大學,2008.1.12~135.《藏語、漢語和阿爾泰語之間的“異向關(guān)系”問題》,第二屆全國阿爾泰語言學學術(shù)研討會,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07.12.20~21,6.《“倒話”、“五屯話”地區(qū)的語言社會功能分布》,“語言微觀分布”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07.9.28~297.《藏語的話題標記——(nisgra)》,第11回中日理論言語學研究會?「主題マーカーとSOV型言語」,日本大阪:同志社大學大阪サテライト,2007.10.148.《藏語、漢語和阿爾泰語之間的“異向關(guān)系”問題》,第二屆全國阿爾泰語言學學術(shù)研討會,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07.12.20~219.《藏語和阿爾泰語在語法系統(tǒng)上的相似性》,38屆國際漢藏語學暨語言學會議,廈門大學,2005.10.28~3110.《<老乞大>和“倒話”若干語法現(xiàn)象比較》(合著,第一作者為向洵),38屆國際漢藏語學暨語言學會議,廈門大學,2005.10.28~3111.《藏漢語言在倒話中的混合層次及相關(guān)問題》,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12屆年會暨第2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天津:南開大學,2004.6.18~2012.《不同語言系統(tǒng)的異質(zhì)成分在“倒話”中的內(nèi)在混合層次》,34屆國際漢藏語學暨語言學會議,昆明:云南民族大學,2001.10◎◎部分文學作品1.小說《愛人》,《四川文學》1998.6:31~372.小說《故鄉(xiāng)叫木雅拉努西》,《貢嘎山文學》1994.5:4~12“上升的星空:青年作家作品選”專欄,獲該刊月獎、年獎3.小說《等待夏日來臨》,《西藏文學》1992.3:9~164.小說《天悠悠地悠悠》,《貢嘎山文學》1989.1:57~59;獲海螺杯文學大獎賽二等獎(點評周克芹。公告《貢嘎山文學》1989.6:1)5.小說《靜靜的母親河》,《貢嘎山文學》1986.4:12~226.散文《博藏文化》,《甘孜報》1999.2.27第三版?月末版7.散文《超越物欲的精神之旅》,西南師大《杏園報》1998.1.2.58.散文《山村一號工程》,《四川日報》1995.7.16第四版(原上草副刊570期)9.散文《距離天界最近的人們》,《西藏文學》1994.6:86~90,獲四川省作協(xié)、四川省民委民族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10.散文《小小診所八角樓》,《四川日報》1995.1.15第六版(原上草副刊546期);獲四川日報“蔡倫杯?巴蜀神韻”散文佳作獎(《四川日報》1995.4.2第六版公告)11.散文《可愛的動物(三篇)》《貢嘎山文學》1986.1:76~7712.詩歌《不倦的心》,《中國市容報》1993.10.3第四版(芳華園副刊)13.組詩《夢回故鄉(xiāng)》,《貢嘎山文學》1996.4:4914.詩歌《仙鶴,已隨風而去》,西南師大《杏園報》1999.12.5◎◎美術(shù)作品(雕塑)曾師從民間藝人學習藏族佛教雕塑技藝,受雇為佛寺或個人制作藏傳佛教雕像。1993年,原甘孜州佛教協(xié)會副主席、苯教活佛雍忠登比堅贊賜藝名“意西微薩”(YeshesVodgsal:智慧光明)。以下是主要作品及被收藏供養(yǎng)的地點(雅江縣境內(nèi))。1.泥塑《苯教娘麥師徒像》一組三尊(1991年),程章太云村;2.泥塑《苯教教主登巴西繞像》一尊(1991年),程章覺熱村;3.泥塑《苯教、娘麥?西繞降澤像》一尊(1992年),程章覺熱村;4.泥塑《四手觀自在》、《四手擁欽母》各一尊(1994年),八角樓鄉(xiāng)日基村;5.泥塑《文殊像》、《四手擁欽母》各一尊(1995年),程章太云村;6.泥塑《苯教朗巴覺沃像》一組三尊(2000年),然公村!颉蛴耙曌髌纺夸1994~1996在政府宣傳部門從事影視新聞工作,拍攝制作了一些影視新聞和專題片。專題片舉例:1.電視專題片《自強不息雅曲卡人》(承擔編導、攝影、剪輯、解說詞撰寫),甘孜州電視臺1996年播出。2.電視專題片《雅江縣貧困鄉(xiāng)調(diào)查》(承擔編導、攝影、解說詞撰寫),民情上報資料,報四川省、州有關(guān)部門。3.電視專題片《春風化雨甘露來》(承擔編導、攝影、剪輯、解說詞撰寫)雅江縣電視臺1996年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