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8年9月-2002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學士。
2002年9月-2006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博士。
2007年10月-2010年9月,英國卡迪夫大學,博士后
2007年3月-2007年9月,浙江工業(yè)大學,講師
2010年11月-2011年3月,韓國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所,博士后
2011年4月-2012年3月,丹麥玻爾研究所,博士后
2012年11月-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教授。(中國科學院A類百人計劃)
科研成果
1.獨立地提出了Yang-Mills凝聚的暗能量模型,該模型受到同行的關注,并且國際上有20多個團隊對該模型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fā)展。
2.發(fā)展了一種新的通過CMB探測引力波的方法,并且發(fā)現(xiàn)WMAP數(shù)據(jù)中存在引力波的跡象等。
3.發(fā)展了一套新的方法來分離微波背景輻射中E-mode和B-mode極化,被普遍(包括Planck工作組)認為是解決該問題最有效的兩種方法之一。
已在PRD, JCAP, PLB, ApJ, MNRAS等雜志發(fā)表論文50余篇,被引用1000余次,影響因子大于4的文章就有25篇,其中20篇為第一作者文章。
部分工作被Planck工作組的文章多處引用(Planck Collaboration, 1303.5074; Planck Collaboration, 1303.5083),以及WMAP工作組文章的引用(WMAP Collaboration, ApJS, 170, 335, 2007)。同時,還被宇宙學教材(D.S.Gorbunov and V.A.Rubakov,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early Universe,2011)和著名引力論專著(I.Ciufolini and R.A.Matzner, General Relativity and John Archibald Wheeler,2010)引用。
研究方向
宇宙學
宇宙原初的殘余引力波的演化行為及其探測現(xiàn)狀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及其相關的早期宇宙學研究
宇宙加速膨脹與暗能量研究
引力論
引力波天文學研究
引力波的理論和探測
論文專著
1) Is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Asymmetry due to the Kinematic Dipole - ApJ - 2012 -
2) Constraint on the early Universe by relic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pulsar timing observations - Phys.Rev.D - 2011 -
3) Detection of relic gravitational waves in the CMB: prospects for CMBPol mission - JCAP - 2011 -
4) Determination of dark energy by the Einstein Telescope: Comparing with CMB, SNIa and BAO observations - Phys.Rev.D - 2011 -
5) Seperating E and B types of polarization on an incomplete sky - Phys.Rev.D - 2010 -
6) Relic gravitational waves in light of the 7-year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 data and improved prospects for the Planck mission - Phys.Rev.D - 2010 -
7) Stable indications of relic gravitational waves in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 data and forecasts for the Planck mission - Phys.Rev.D - 2009 -
8) Detecting relics of thermal gravitational wave in the early Universe - Phys.Lett.B -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