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北宋熙寧(1068~1077)初,著名道士劉混康庵居于此。哲宗聞其名,召至京師, 賜號“洞元通妙大師”,元符元年(1098)秋,敕于茅山故居,重修道觀,賜名元符觀。 但終哲宗之世,元符觀尚未竣工;兆诩次缓,敕命江東轉(zhuǎn)運司,凡土木工費,悉為 之調(diào)度。并委官督修,于崇寧五年(1106)秋建成,徽宗賜名“元符萬寧宮”。有主要 殿宇七座:正中天寧萬福殿,祠三茅君;左為玉冊殿;右為九錫殿;東廡景福萬年殿, 祠皇帝的本命宿相;西廡飛天法輪殿,藏朝廷恩賜之書;此外還有寶箓殿和北極閣。為茅山最宏偉的宮觀。元符宮落成后,徽宗敕命公卿大臣、文人學(xué)士撰頌作記,達一千 余篇。南宋建炎四年(1130),元符宮毀于兵燹。紹興二十八年(1158),高宗賜金 重建,并御書宮額。宋理宗(1225~1264)朝,再次敕修元符宮,并御書“上清宗壇”、 “圣德仁祐之殿”二榜。至元代,此宮逐漸傾毀,明初僅存部分殿宇,供奉茅君。明弘 治年間(1488~1505),元符宮道士陳真福募款重新修葺,至嘉靖十五年(1536)完工, 有東秀、西齋、觀云、啟明、野隱、勉齋、棲壁、東齋、樂泉、覽秀、云林、真隱、監(jiān) 齋十三道院。太平天國時期,元符宮迭遭兵燹,十三房道院僅存四房。
道教著名宮觀。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積金峰南坡。全稱元符萬寧宮,簡稱印宮。據(jù)《茅山志》記載,唐至德時建有火浣宮,北宋天圣三年 (1025)為延真庵,五年(1027)為天圣觀;宋哲宗時因茅山上清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治好皇后心痛之疾(一說治好皇后誤吞銀針于喉之疾),紹圣四年(1097)哲宗敕江寧府于此營建元符觀,歷時九載,于崇寧五年(1105)落成,徽宗御題額曰元符萬寧宮。其時宮內(nèi)主要建筑有宮門、玉華門、天寧萬福殿、玉冊殿、九錫殿、景福萬年殿、飛天法輪殿、鐘樓、藏經(jīng)閣、大有堂、東庫堂、西云堂、寶策殿、眾妙堂、三素堂、九真堂、北極閣、震靈堂、潛神庵及十三房道院等,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南宋建炎四年(1130)毀于盜火。紹興二十八年(1158),高宗賜金重建,并御書宮額;宋理宗時(1225-1265),敕令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繕修上清宗壇,工峻御書其壇及圣德、景福、萬年三殿額。元、明、清初屢有修復(fù)重建,清末絕大部分建筑毀于兵火,至民國時僅存靈官、太元、三清三殿和東秀、西齋、勉齋、聚仙四房道院;抗日戰(zhàn)爭期間宮內(nèi)除極少部分道舍外,全被日寇燒毀,F(xiàn)有山門、靈官殿、萬壽臺、太元寶殿及二房道院,均為近年所建。宮外名勝古跡有蓬壺洞、玉柱洞、華陽洞、楚王洞、常遇春影壁等。
元符宮八寶
宋皇室曾賜元符宮玉印等八物,被稱為八寶,現(xiàn)存其四:
(一)九老仙都君玉;
(二)玉圭,此圭頂部紋如蝙蝠,下部紋如山巒重疊、又 似茫茫海浪,光瑩澄澈;
(三)哈硯,哈氣舔筆即有丹珠潤筆,內(nèi)有兩條游魚花紋,置 入水池,游魚栩栩如生;
(四)玉符,又稱鎮(zhèn)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篆體陽文。 此四寶今轉(zhuǎn)藏于茅山道教協(xié)會所在地九霄萬福宮。
元符宮重建
1924年,元符宮道士募資重建三清大殿。1939年,日寇掃蕩茅山,元符宮焚毀殆盡。 元符宮現(xiàn)存靈官殿、太元殿和一房道院,三清殿、三天門等建筑也在修復(f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