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劉化郡(1900年—1976年)字希琨,祖籍天津府鹽山縣。早年遷于吉林省德惠縣五區(qū)朝陽(今九臺縣春陽)村和尚窩堡屯。他自幼聰明,記憶力強,過目成誦。
1918年,考入吉林省立師范學校,攻讀“國學”。1923年畢業(yè)回鄉(xiāng)辦塾,研討學問,引經(jīng)據(jù)典,雖三尺童蒙,山野村夫,與之坐議立論,終日不倦。
劉化郡常為鄉(xiāng)里事不畏邪惡,仗義執(zhí)言。興隆屯戰(zhàn)姓農(nóng)戶,為雙廟子警察所誣,即將傾家蕩產(chǎn)。劉化郡憤書訴狀,告至省府。狀辭犀利,卒令省府大僚驚懾,戰(zhàn)氏冤得申。自此,人爭稱劉為“小圣人”。1928年,經(jīng)吉林省田賦局長楊璞庵介紹到財政廳任科員,復兼楊家庭教師。兩年后,應榮厚(長春官銀錢號總辦)之邀赴長春,在榮府任秘書,作圖書編目工作,兼榮府家庭教師。榮府“貫甲樓”藏書萬卷,多為古籍,四、五年間劉化郡遍覽群書,作《貫甲樓藏書記》以志不忘。其詩文,極受社會名流、學者的推崇,被時人譽為“吉林才子”。
1933年,劉化郡被偽滿洲國民生部大臣李紹庚聘為家庭教師。1938年,長春護國般若寺法師澍培,聘劉化郡為古文講師,為僧眾講授佛經(jīng)及儒家經(jīng)典。1943年,九臺士紳郝憲章聘劉化郡做家庭教師。士紳子弟聞訊多來求學,乃借紅十字會會址為學堂,開授“唐詩”、“宋詞”、“五經(jīng)”、“四書”、“書法”等課。1945年,國民黨派喬樹芳為九臺縣縣長,劉化郡受聘為縣政府秘書,因與喬意見分歧,常爭執(zhí)不下,月余后終以“擅離職守”為由被解職。
1946年,劉化郡再赴吉林,任國民黨財政廳稅務科長。在職時,他多次上書反對“焚山而獵,竭澤而漁”刮地皮式的稅收政策,主張“保稅源以利久遠”,結果是文受賞識,人遭冷落。
兩次冷遇使劉化郡對國民黨失去信心,對共產(chǎn)黨有了新認識。他說:“修身乃治國平天下之本,共產(chǎn)黨干部清廉節(jié)儉,大事必成!币院蠊伯a(chǎn)黨從長春撤退,他冒生命危險掩護共產(chǎn)黨干部家屬脫險。
1949年,全國解放后,劉化郡無比喜悅,稱“新中國為五千多年來未見過之清廉政府”,并寫詩慶賀:“昔日遭淪落,如今返自由,不期衰老日,得見太平秋”。
1956年,經(jīng)吳連慶(劉的學生,東北師大教授)推薦,任東北師大圖書館臨時館員。工作中常為一字一典與人正顏厲色,爭持不下,對某些不屑與論者更是無所顧及,揶揄、諷刺,常使人難堪,終于1958年被精簡返鄉(xiāng)。
1959年到1976年,十余載閑居故里,針灸行醫(yī),業(yè)余從事著作。先后著有《尚書譯注》、《淮南子割記》、《風詩箋注》、《?庵先生詩存》等。諸稿多散失,只有《尚書譯注》(殘稿)和《?庵先生詩存》為其長孫劉啟林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