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6年生,湖北沙市人,副院長,現(xiàn)任職于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教授。
生平
1960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86年以前,從事“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教學。曾任“中國革命史”教改小組長,中國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清華大學率先在全國將“中共黨史”課改為“中國革命史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廣大學生歡迎,也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 1986年清華大學中國革命史教研室被評為“全國五一先進班組”;1987年被評為北京市“教書育人”先進集體。1991年本人被評為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 1989年被調到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工作,主管教師政治思想學習和下屬的音樂室。同時堅持革命史教學,在此期間,陸續(xù)推動了美術室,影視戲劇室的建立,并于1993年發(fā)展為藝術教育中心,本人擔任了首任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任職以來,竭力加強學校藝術教育,促進清華在國內普通高校中率先成立美育委員會;促成清華大學在大一年級開設“音樂基礎知識與欣賞”“舞蹈藝術實踐”限選課,這在普通高校中是唯一的;在未增加一名工作人員的情況下,使每學期所開藝術類課程,由4門增加到達24---28門,使學生藝術團由1個隊發(fā)展到11個隊,200多名團員發(fā)展到近千名團員。隊員的藝術水平均保持在北京市高校前列;連續(xù)十四年舉辦“全國中學生文化藝術冬令營”,在堅持藝術高超,學習優(yōu)秀的方向,對推動大、中、小學的素質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 曾發(fā)表過《理工科院校美育工作探微》等數(shù)篇論文。1996年,《多渠道,全方位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獲北京是市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集體);1997年全國藝術教育研討會上,北京市發(fā)言稱清華大學藝術教育是“排頭兵”;1998年,《加強藝術教育,鼓舞一流人才健康成長》獲北京市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00年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鼓舞一流人才健康成長》獲北京市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本人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個人”,2001年獲“北京市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兼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研究會副會長;高校影視學會理事。
發(fā)表文章
《理工科院校美育工作探微》,《多渠道,全方位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加強藝術教育,鼓舞一流人才健康成長》,《全國學校藝術教育,鼓舞一流人才健康成長》。
鄭小筠:藝術科學與人生
“文化藝術講堂”開講
6月12日晚,中國農業(yè)大學東區(qū)圖書館交流廳人頭攢動、座無虛席,繼我校文化藝術館開館之后,“文化藝術講堂”在這里開講,邀請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鄭小筠教授解讀“藝術科學與人生”。在同學們期盼的目光和熱烈的掌聲中,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走上講臺。她,就是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鄭小筠教授。
6月6日,我!拔幕囆g館”開館,在師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6月12日晚,作為“文化藝術館”姊妹篇的“文化藝術講堂”也應時開講,吸引了許多感興趣的老師和同學。作為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鄭小筠教授從事教育工作20多年,對藝術教育有很深的研究。當一頭銀發(fā)的鄭教授精神矍鑠地走進圖書館交流廳時,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為這位73歲的老教授送上了來自農大師生的熱情致意。 當晚的活動由學校黨委副書記張東軍主持。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講座中,鄭教授旁征博引、侃侃而談,關于藝術、科學和人生的談論既新穎又深入。幾乎全程脫稿的鄭教授讓同學們深深感受到她臺下精心而充分的準備工作;而在引用典籍及名言時,她卻看著講稿逐字念出,這又展現(xiàn)出她嚴謹治學的一面。這位“白發(fā)的先生”在這講臺上展現(xiàn)的風采折服了現(xiàn)場的每一位同學。 作為“文化藝術講堂”的首講,鄭老師這次重點闡述的是藝術與科學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系。她說: “只有藝術與科學相互結合,才會產生比較開闊的思想!编嵔淌诹信e了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不管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還是地質學家李四光,或者是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都對藝術有著特別的喜愛,并極力提倡藝術教育的普及。實際上,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中,67%都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科學技術只能決定是什么,而不能進行價值的判斷,這要通過人文科學藝術來才能做到!倍覈茖W家錢學森對此也有很深的體會,他曾經(jīng)對溫家寶總理說,“一個有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小時候,我父親就是這樣對我進行教育和培養(yǎng)的,他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就是把科學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yǎng)對我后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科學創(chuàng)新思維。” 鄭教授在演講過程中提到,歷史上多名科學家將藝術方面的領悟融入到自然科學領域中,并得到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美的本質在于社會,在于生活,能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她希望當代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的學生能在平時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藝術,感受藝術。她表示,科學藝術對人才的培養(yǎng)更是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清華大學,她還做過一個有趣的統(tǒng)計:清華大學第一個軍樂團的34名隊員中,有17人都在學術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她說:“學習藝術課程,對學生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甚至讓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生命的活力。而參與藝術團的訓練,更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團隊協(xié)作、勇于戰(zhàn)勝自我的精神!编嵭◇藿淌诘纳鷦又v解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和會意的笑聲。 講座結束后,在場同學都有很深的感觸。來自學校藝術團的李同學說:“之前總認為藝術很高深,離我們的生活很遠。逐漸與藝術接觸,才開始了解生活真的很美,從而情感也得到升華,F(xiàn)在終于有點明白李政道先生說的u2018藝術與科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u2019,藝術方面的熏陶能使思路更開闊,而學術上的深的造詣又能更好的發(fā)現(xiàn)隱藏的藝術美! 來自戲劇團的鄭同學對于今晚的講座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說:“正如鄭小筠教授講的,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位,而且深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于科技創(chuàng)新,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是一件有益的事。這對于提高農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改進生活態(tài)度以及開展科學創(chuàng)新都是很有益的! 張東軍代表學校對鄭小筠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他強調,學校開辦“文化藝術講堂”,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藝術修養(yǎng),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學校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先后出臺了一些措施濃厚校園文化氛圍,豐富文化藝術活動,我校“文化藝術館”開館以及“文化藝術講堂”的開辦,對高雅藝術進校園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他表示,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鄭教授的演講給我們開了個好頭,希望這個講堂能越辦越好,讓同學們在學習自然科學的同時,能得到藝術上的熏陶,從而更好地成長成才。 黨委宣傳部部長寧秋婭、體育與藝術教學部副主任潘明等參加了活動。
激情燃燒的歲月:與鄭小筠老師對話
3月18日晚,百余名師生匯聚一堂,在我校經(jīng)管學院報告廳“與鄭小筠老師對話”,共享“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是校研究生會主辦的“魅力女性論壇”之一:讓鄭小筠老師的生活和事業(yè)在訪談中重現(xiàn),讓到場的觀眾在輕松的氣氛中受到藝術的熏陶、得到智慧的啟迪!∩嘲l(fā)、茶幾、Casio電子琴以及作為大屏幕的白色墻壁構成了臺上清爽的風景,主持人和嘉賓的談話感染著每一位聽眾,不時引發(fā)陣陣會心的笑聲,與優(yōu)美的音樂伴奏交織在一起,營造出溫馨、和諧的氛圍。
鄭小筠老師長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她成功的背后有無數(shù)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鄭老師與主持人的談話涉及到了自己的一生,從學生時代到藝教名人、從愛情史到事業(yè)經(jīng),把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都生動地展現(xiàn)給了大家:提到與譚浩強老師的感情,她認為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促使兩人走到一起,攜手數(shù)十載為共同的事業(yè)而奮斗;提到如何協(xié)調事業(yè)與家庭的關系,她承認給自己子女的關照較少,但是,她把藝術團所有的同學稱作“孩子”、當作“孩子”;提到修建“蒙民偉樓”、創(chuàng)辦“藝術教育中心”的種種艱難,她也不由得感慨萬分,又慶幸于我們的“藝術教育”是面向全校非專業(yè)同學的,為大家提供了更好的鍛煉機會……
她的辛勤工作贏得了尊重和愛戴:十多年前,環(huán)82班成為第一個接受鄭老師專門藝術教育的班級,今天,當年班上的三位同學到場,再次參加“考試”,動情的演出了一曲慷慨激昂的《黃河大合唱》;九十年校慶,鄭老師為校慶晚會日夜操勞,今天,藝術團的同學們帶著“加班”時常吃的肉餡包子來到現(xiàn)場,重溫那段歷史……
她的學生、她的同事都給了她高度的贊揚,她收到了鮮花、禮品和各種祝福,大家表達最多的是:“祝鄭老師越來越年輕,越來越美麗!”曾經(jīng)在藝術團的一位同學說:“鄭老師是個非常有魅力的女性,她的魅力表現(xiàn)在三方面,值得我們所有女生借鑒。一是,鄭老師慧眼識英才,選對了相隨一生的伴侶;二是,她從來不用什么化妝品,卻從來都那么美麗;三是,她特別有熱情,時刻充滿活力……”
最能打動大家、吸引大家的就是“魅力”。據(jù)了解,參加這次活動的女生大都是被鄭小筠老師的“魅力”吸引來的,除了表達對鄭老師的敬佩之情,她們最想說的就是:我們也要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