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洪科捷(1687-1759),字成仲,號默齋。英都人。清乾隆已未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與子洪世澤(博學鴻詞科進士,翰林院檢討)并稱“父子翰林”。俗呼洪科捷為“老翰林”,洪世澤為“少翰林”。洪科捷少年讀書“刻苦自勵”,“通才敏識,博覽經(jīng)史”。康熙辛卯年(1711)鄉(xiāng)試中舉,乙未年(1715)被選授浦城縣教諭。到任之后,以“振學興文”為已任,捐出俸薪修理學宮,“更新門廡”。從此浦城學風大振,文運一新。他常說:“居官當盡職報稱,盡已奉公,斯不負科名也!鼻〖何茨辏1739),已53歲的洪科捷,在歷經(jīng)21年不懈努力后,終于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別人看來正當青云得路之際,洪科捷卻于庚申年(1740)春與早他2年中博學鴻祠科進士任翰林院檢討的兒子洪世澤一同“告假歸養(yǎng)”。退休后他雖然林居鄉(xiāng)下,卻關(guān)心時務(wù)政局,憂國憂民,他有《防海議》一文,針對當時臺灣剛從鄭氏集團手中收回不久,海峽治安形勢不好,生產(chǎn)力得不發(fā)展的情況,向當局提出加強海防,促進發(fā)展生產(chǎn)具體措施的建議,“均見采納”。他一生主張“持論在敦本實踐,不以著作鳴”。他的文章“簡古莊重,詞無枝葉”。現(xiàn)存《防海議》、《修南安文廟記》、《復浦城縣金鳳門碑記》、《石跳記》、《游石佛巖記》等文,見之《南安縣志》、《豐州集稿》等書,俱行文簡樸無華,十分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