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從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經濟、城市規(guī)劃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100%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城市規(guī)劃方法。
研究重點: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城市、情景分析理論與方法研究。
主要學術成果
近幾年來,主持、參與課題30多項,其中,有10項是主持或具體協(xié)調人,3項屬于子項目或分項目負責人,其它是主要參與人。在這些課題中,既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重點和重大課題、青年基金課題、國情調研課題,也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部委課題、企業(yè)和政府委托課題,以及歐盟、印度等國外合作或資助課題(如歐盟第六框架SENSOR項目)。
研究成果70多篇,其中有15篇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并有多篇文章分別被《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
圖書
(1)專著:《低碳經濟規(guī)劃:理論·方法·模型》(2011年3月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庫),本書介紹了大量低碳經濟規(guī)劃、低碳城市規(guī)劃所需要的定量及定性方法,并重點介紹了一些國內外比較流行的規(guī)劃方法及規(guī)劃模型工具。如、情境分析法、一般均衡模型、3E模型、SEE-2R模型、SENSOR-SAIT模型等,基本包含了低碳經濟規(guī)劃所經常采用的絕大多數新方法及新工具。
(2)專著:《情景分析理論與方法》(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11FGL003,計劃于2012年8月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庫)。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情景方法迅速由殼牌擴展到其他組織和機構,并發(fā)展出許多情景分析方法。該研究在系統(tǒng)歸納分析國內外情景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系統(tǒng)完整地研究及創(chuàng)新了情景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并把情景分析法在能源經濟、區(qū)域經濟與城市經濟中的應用作為典型案例分析。
(3)連續(xù)四年負責藍皮書《中國人才發(fā)展報告》、《中國人才前沿》等系列圖書的組稿及出版工作。
主持或參與課題
(1)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情景分析理論與方法,2012年5月結項。
(2)主持北京市發(fā)改委項目《北京市總部經濟節(jié)能推進機制與措施研究》,在研項目。
(3)主持中荷合作JSTP課題——中外生物質能對比研究,2010年申報成功,項目持續(xù)三年。
(4)主持《廣東國際低碳商貿物流園規(guī)劃》,將于2012年8月結項。
(5)主持《重慶龍池生態(tài)園規(guī)劃》,2012年6月結項。
(4)協(xié)調主持課題:《SENSOR-SAIT:歐洲土地多功能可持續(xù)利用工具的中國測試》(歐盟第六框架課題),2010年已結項。
完成四篇英文報告,其中,兩篇獨立完成:Report on relevant key issues of sustainability for case study regions in China and MERCOSUR comprising intra- and cross- regional effects of policy impacts(Lou Wei ,12000個單詞)。
Indicator based assessment guidelines and result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land use forecasts in China/MERCOSUR (report)(Dr. Lou Wei & Dr. Li Meng,12100個單詞)。
(5)主持一項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課題——企業(yè)內容,2007年完成。
(6)主持中國科協(xié)課題:《中國科技人力資源政策分析》,2008年結項。
(7)主持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之分課題《新疆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社會穩(wěn)定》(2008年結項)。
(8)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中心課題《我國科技人才政策研究》,2005年結項,成果發(fā)表在《國情調研》系列圖書中。
(9)協(xié)調主持《門頭溝生態(tài)修復投融資機制》研究,2009年結項。
其它課題
主持國外農業(yè)研究會《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項目,已結項;共同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課題——職業(yè)教育內容,2007年結項;主持國家安全生產總局《安全文化建設》課題研究(已結項);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交辦課題《加快城市化進程與擴大內需》(已結項,2010年6月);參與《中國二線城市發(fā)展與“兩型社會”建設》(已結項);參與科技部《2006—2020年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第十三子課題的研究(已結項);參與人事科學院課題《民營企業(yè)人才隊伍建設》課題(已完成);參與《吉林經濟開發(fā)區(qū)規(guī)劃》課題研究(已結項);主持科技部生產力中心的《科技投入與科技產出》(已完成);參與《婁底市兩型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課題》(已結項);參與《朝陽區(qū)儲備土地整體功能定位和策劃研究》(朝陽土地儲備中心,2010年8月結項);參與《麗水休閑養(yǎng)生規(guī)劃》(已結項);參與《中國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型分析》(已結項)等。
學術文章
近年來,發(fā)表的主要文章見下表:
學術(業(yè)務)成果
序號 | 題 目 | 成果形式及總字數(千字) | 個人承擔的工作量(千字) | 出版社、刊物名稱及發(fā)表時間 | 成果獲獎情況 | 備注 |
1、 | 低碳經濟規(guī)劃:理論·方法·模型 | 專著 | 250千字 | 社會文獻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 第一作者 | |
2 | 基于SEE-2R模型的可再生能源開發(fā)的可持續(xù)性評價 | 期刊論文10千字 | 10千字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第6期 | 第一作者 | |
3 | 基于情境分析的我國可再生能源戰(zhàn)略研究 | 期刊論文10千字 | 8千字 | 《資源與產業(yè)》,2010(10) | 第一作者 | |
4 | 基于SENSOR-SAIT工具分析歐洲土地利用政策 | 期刊論文7千字 | 7千字 |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0年第03期 | 第一作者 | |
5 | 歐洲土地可持續(xù)利用評價工具及對我國的啟示 | 期刊論文5千字 | 5千字 | 《土地科學動態(tài)》雜志,2010年 第3期 | 獨著 | |
6 | 2010年中國經濟:熱點分析與趨勢預測 | 期刊論文6千字 | 6千字 | 《市縣領導月刊》,2010年1月 | 獨著 | |
7 | 經濟特區(qū)人才競爭力的輝煌與變遷 | 期刊論文7千字 | 7千字 | 《中國人才》,2008年6月 | 第一作者 | |
8 | 我國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的政策激勵 | 期刊論文9.2千字 | 7.0千字 | 《新華文摘》,2007年第3期 | 獨著 | |
9 | 我國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的政策激勵 | 期刊論文9.2千字 | 7.0千字 | 《人大復印資料——科技管理》,2007年第2期 | 第一作者 | |
10 |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發(fā)展與挑戰(zhàn) | 期刊論文15千字 | 10千字 | 《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第3期 | 第三作者 | |
11 | 我國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的政策激勵 | 期刊論文9.2千字 | 7.0千字 |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年第11期。 | 第一作者 | |
12 | 我國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的政策因素 | 論文3.4千字 | 3.4千字 | 《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6年第27期 | 獨著 | |
13 | 中國科技人才培養(yǎng)政策體系分析 | 期刊論文8.0千字 | 8.0千字 |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年第12期 | 獨著 | |
14 | 思想力與企業(yè)人力資源開發(fā)風險 | 期刊論文7.5千字 | 7.5千字 | 《現代管理科學》,2004年12月 | 獨著 | |
15 | 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分析 | 期刊論文7.8千字 | 7.8千字 | 《中國科技論壇》,2004年第6期 | 獨著 | |
16 | 中國農村智力回流問題研究 | 期刊論文8.3千字 | 4.3千字 | 《中國人口科學》(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 | 第二作者 | |
17 | 中小城市打造低碳園區(qū)的重點與難點 | 論文12千字 | 12千字 | 《中國中小城市發(fā)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0。 | 獨著 | |
18 | 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十大熱點問題 | 論文12千字 | 6千字 | 澳門《市民日報》,2010年1月18日 | 獨著 | |
19 | 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十大熱點問題 | 論文12千字 | 6千字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動態(tài)——學術版,2009年第12期 | 第一作者 | |
20 | “兩型社會”建設與城市發(fā)展 | 論文18千字 | 10千字 | 《中國城市發(fā)展報告(2008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3月 | 第一作者 | |
21 | Set of relevant key issues of sustainability for sensitive areas in China and in the MERCOSUR region comprising intra- and cross-regional effects of policy impacts | 研究報告50千字 | 50千字 | 歐盟委員會2009年5月 | 獨著 | |
14 |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olicy of China | 研究報告20千字 | 20千字 | 歐盟委員會2009年5月 | 獨著 | |
22 | Indicator based assessment guidelines | 研究報告25千字 | 12千字 | 歐盟委員會2009年5月 | 第二作者 | |
23 | Critical conclusive analysis on a synthesised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Europe, China and MERCOSUR. | 研究報告21千字 | 10千字 | 歐盟委員會2009年5月 | 第二作者 | |
24 | Adapted indicator guidelines for SENSOR TTC in China and MERCOSUR | 研究報告1.6千字 | 1.6千字 | 歐盟委員會2009年5月 | 第一作者 | |
25 | 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技術創(chuàng)新調查研究 | 論文22千字 | 12千字 | 《中國二線城市科學發(fā)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8月 | 第一作者 | |
26 | 創(chuàng)新型國家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開發(fā) | 論文29千字 | 29千字 | 《中國前沿NO.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8月 | 獨著 | |
27 | 中國科技人才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調研分析 | 論文15千字 | 15千字 | 《中國人才發(fā)展報告NO.4》,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 | 獨著 | |
28 | “創(chuàng)新型城市”科技環(huán)境建設 | 論文7.4千字 | 3.7千字 | 《城市藍皮書——2007》,文獻出版社,2007 | 第一作者 | |
29 | 中國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與挑戰(zhàn) | 論文38千字 | 38千字 | 《中國人才發(fā)展報告NO.4》,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 | 獨著 | |
30 | 中國高層次人才政策體系分析 | 論文16.8千字 | 16.8千字 | 《中國人才發(fā)展報告NO.3》,文獻出版社2006年7月 | 獨著 | |
31 | 中國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 論文19.0千字 | 19.0千字 | 《中國人才發(fā)展報告NO.2》,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 | 獨著 | |
32 | 中國科技人才吸引政策分析 | 論文17.0千字 | 17.0千字 | 《中國人才前沿NO.1》,文獻出版社,2005.11 | 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