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洪武初,由鄉(xiāng)舉薦入太學(xué)。歷任祁門縣丞,盧州、重慶同知。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蘇州知府。姚善來后,主政公允,把握大局,不制定苛刻繁瑣的條令來管理民眾,訴訟之事因此逐漸減少。蘇州人逐步改變了對明朝的看法,吳中大治。因守衛(wèi)蘇州者前有季亨、魏觀,后有姚善、況鐘,中有王觀,皆賢能之士,稱“姑蘇五太守”,祭祀學(xué)宮。
姚善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蘊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履歷
姚善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結(jié)交賢能。只要聽說誰人賢能,必躬身親往拜訪。一次,他得知王賓博學(xué)能文,就去拜訪。但該公是個隱士,不愿接見,給了姚善一個閉門羹。但姚善卻沒有生氣;第二日又去,王賓卻裝瘋賣傻,又故意給他難堪,他還是笑著離開;第三日再去,終于感動王賓,兩人結(jié)為好友。因為重士,蘇州一些名士如王賓、韓奕、俞貞木、錢芹等都愿與他交往,經(jīng)常與他在一起談經(jīng)論書。一日,他們在文廟學(xué)宮見面,準備談?wù)摻?jīng)書。錢芹首先發(fā)言說,談?wù)摻?jīng)書,不是今日急事!姚善驚問何故?錢芹給了他一本小冊子,一看,全是關(guān)于戰(zhàn)備的內(nèi)容。錢芹說:“今燕王朱棣在北平起事,企圖陷京都以篡皇位,我們作為建文帝的臣民,務(wù)以軍備來保衛(wèi)朝廷。”姚善點頭稱是。這時,燕王的兵已經(jīng)南下,姚善一面聯(lián)絡(luò)鎮(zhèn)江、常州、蘇州、松州四郡首,集結(jié)民兵演練備戰(zhàn);一面推薦錢芹入朝為官,履行軍務(wù)。他也親至京師,得見燕王上書貶斥齊泰、黃子澄為奸。姚善聲稱燕王貶斥不當。建文帝遂詔見姚善,征求對策,姚善奏議起兵勤王。建文帝欽命姚善組織蘇、松、常、鎮(zhèn)、嘉興五府兵勤王。建文四年(1402年),姚善的軍隊正在集結(jié)時,燕王已攻占京都。黃子澄痛心疾首,帶著四個兒子逃到了蘇州,與姚善商量招募勤王軍。在編造黃冊時,姚善將黃子澄兩個孩子改了姓名,籍貫也改為昆山,幾人發(fā)誓要為國事而不惜生命。后黃子澄約姚善航海起兵。姚善不允,說:“公,朝臣,當行收兵圖興復(fù)。善守土,與城存亡耳!秉S子澄去后,姚善率兵死守。
之死
因部下許千戶反叛,乘姚善不備,將他縛住,獻給朱棣。朱棣以高官相誘,勸他投降,輔佐自己。姚善至死不從,被殺,年僅43歲。其兒子姚節(jié)等4人被發(fā)配邊疆。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后,立即捉拿黃子澄。后黃子澄一族,除其子彥修和彥澤被姚善更名,是昆山口音,逃過一劫外,全族445人全部被殺。早年與姚善友好的常熟人黃鉞,得知姚善死訊后,急登琴川橋,向西叩拜,并放聲哭訴:“吾與君同受國恩,不幸有國難,義同許身,君與孝孺同為國難死,吾豈能背義獨生?”哭訴畢,命家人收歸祭具,從容整衣冠,跳進水中自溺身亡。
人物評價
從現(xiàn)有的資料看,在二十世紀國人研究明史的第一篇文章,是毋暇撰寫的《明蘇州太守姚善》,刊于《清議報》1901年3月20日!肚遄h報》是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后維新派在日本創(chuàng)辦的刊物,由梁啟超等人主編,是一份進步刊物,文中稱姚善為政持大體,不為苛細。當時,《清議報》發(fā)表這篇文章的用意,顯然是為了喚起國人在清政府統(tǒng)治下,研究明朝歷史的興趣,并鼓舞起斗爭勇氣。
歷史上的東西對現(xiàn)實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借鑒,不同的角度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喟。從勤廉的角度審視姚善,主要有三點讓人追想。
一是“賢”,體現(xiàn)在對人才的態(tài)度。明朝初年,明太祖對蘇州一直有較深的偏見,認為吳俗奢僭,要求歷任蘇州地方官對蘇州重繩以法。在這種形勢下,蘇州那些奸詐之人就持他人短長相互攻訐。姚善來蘇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折節(jié)下士,先后聘請隱士王賓、韓奕、俞貞木、錢芹等。請教治郡之策。每個月初都與賢士會與學(xué)宮。有一次,姚善迎請錢芹上座,請教經(jīng)義文章。錢芹說:“此非今所急也。”姚善悚然起問。錢芹于是授書一冊。姚善一看,都是治理蘇州的建議方略。
最能體現(xiàn)姚善對待人才態(tài)度的有這樣一個故事。當時蘇州湘城有個叫王賓的人,《吳中往哲記》里推崇他是吳中隱士第一,與吳縣韓奕、昆山王履,并稱“吳中三高”。王賓家世醫(yī)業(yè),比姚善歲數(shù)大,學(xué)博行商。明太祖曾想召王賓做官,王賓堅決不接受。姚善非常敬重王賓。姚善任職蘇州后,仰慕他的名氣,登門請教。地方官出門辦事,排場很大,有開道的,有打傘的,于是一幫人浩浩蕩蕩來到王賓家門口。王賓早聽見外面喧嘩,他從門縫里張望,見大隊人馬羅列,心里很生氣,就在屋子里高喊:別驚擾我的老母。說完自己爬后院圍墻出去了。姚善知道自己遇見真正的高士了,第二天輕車簡從來拜會,史書上稱“獨侯門下”,王賓這才肯見面,“據(jù)座受拜,以道誨之若師弟子也”,就是說,王賓跟姚善認真上了一課。
二是“義”,表現(xiàn)在保忠臣血脈殫精竭慮。江西分宜縣在明朝出過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一是獨攬朝政20年的大奸相嚴嵩,另一個就是鐵骨錚錚、大義凜然、為建文朝捐軀的大臣黃子澄。
明初的建文帝朱允炆是個開明仁君,一個500年來受到史學(xué)家深切懷念與同情的皇帝,時燕王朱棣擁兵自重。為強化中央權(quán)威、統(tǒng)護政令暢通、消除地方割據(jù)勢力,黃子澄作為主要輔政大臣,提出“削藩”,黃子澄對燕王朱棣的認識與對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朱允炆也認同他的“先發(fā)制人能制人、后發(fā)制人制于人”的策略。但建文帝優(yōu)柔仁弱,對朱棣動了惻隱之心,以致貽誤戰(zhàn)機。燕王朱棣則以“清君側(cè)”為名公開舉兵叛亂。當朱棣逼近南京、建文朝大勢已去時,黃子澄當時不在主戰(zhàn)場南京,而是在蘇州募兵。他決心為建文朝共存亡,還將妻子許氏與四個兒子從江西分宜接到蘇州。不久,南京陷落,朱棣當上了皇帝,黃子澄在嘉興被人告發(fā),押到了南京。朱棣對他處以“五馬分尸”的酷刑,再處以“誅九族”的大屠殺,兇殘的“瓜蔓抄”,使黃子澄家族共有445人被殺。在南京城破之前,黃子澄的妻子許氏與兒子黃圭、黃玉、黃潤、黃澤從老家到了蘇州府,姚善見局勢難以挽回,有意要為忠臣義士留下血脈,就改變了他們的姓名、戶籍與身份,以便能逃脫即將到來的大屠殺。黃圭改名為田立微,戶籍改在蘇州府昆山縣,身份是位道士,還教他學(xué)會昆山方言。二兒子黃玉改名為田彥修,身份是昆山縣一農(nóng)村的“里正”,也讓他學(xué)會昆山方言。三兒子黃潤改名為田彥溫,四兒子黃澤還是少年,也是改名換姓。忠臣之后終于逃脫了朱棣的大屠殺,F(xiàn)在昆山仍有黃子澄的墓碑,上面鐫刻著“明黃節(jié)愨公子澄墓”八個大字。
三是“忠”,表現(xiàn)在起兵與蘇州共存亡。朱棣以“清君側(cè)”名義起兵南下,同時上書朝庭貶黃子澄等人。姚善將黃子澄隱藏在蘇州,黃子澄建議一起起兵反朱棣。姚善說:“公,朝臣,當行收兵圖興復(fù)。善守土,與城存亡耳!秉S子澄去嘉興募兵后,姚善一方面向建文帝申述不應(yīng)當貶黃子澄,促使朝庭復(fù)召黃子澄。另一方面秘密聯(lián)絡(luò)江南松、鎮(zhèn)、常、嘉諸府練兵抵抗。建文帝失敗后,姚善為被麾下許千戶“縛以獻,不屈,死。年四十三。”
后人評價姚善治蘇,都認為他為政持大體,不為苛細。說他在任時,蘇州訟遂衰息,吳中大治。蘇州人對姚善的追念,是把他與韋應(yīng)物、白居易、孫冕、況鐘同列,稱“五賢”,并撰一聯(lián)“政績在斯賢,溯唐宋明有五大夫,吳郡楷模二千石;馨香隆厥祀,立功德言垂三不朽,太守風規(guī)數(shù)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