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丘菽園(1873—1941)出生于福建海澄,八歲隨父來新加坡。以父經(jīng)商致富,得承鉅大家業(yè),遂在當?shù)囟ň,二十一歲參加鄉(xiāng)試中舉。是二十世紀前期新加坡的著名報人和詩人,有“南洋才子”和“南國詩宗”之譽 。他以“能將文化開南島”自許,以在新加坡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 同林文慶等人一起提出在新加坡建孔廟、設學堂、復興儒學。在1896年和1897年“連歲創(chuàng)立麗澤、樂群兩社,慨輸巨金,月課時務策論,宏獎及于辭賦”,推動了新加坡華文教育的發(fā)展和漢學的普及,產(chǎn)生了“群島風動,雅俗丕變”的效應。中日甲午戰(zhàn)后,康、梁倡導維新,他曾深表欽佩,于1898年創(chuàng)辦《天南新報》,自任總理(即社長)兼總主筆,鼓吹改革,并大量刊登了在新加坡復興儒學的言論和宣傳儒家思想的文章。1897年前后,丘菽園與臺灣詩人及抗日志士丘逢甲開始詩文論交,成為至好。《天南新報》創(chuàng)辦半個月后,丘逢甲的詩文就開始在《天南新報》陸續(xù)刊登,其《星洲宜建孔子廟及大學堂》,以及廣東學者王曉滄的《勸星洲粵鄉(xiāng)人合建孔子廟及大學堂》兩文,一時“造成了頗大的震撼”, 在殖民統(tǒng)治下的東南亞掀起一股 “儒學熱”,激起了復興中華之學、尋找文化之根的熱潮。丘菽園漢學著述非常豐富,已刻著作包括《菽園贅談》,《五百石洞天揮塵》,《贅談拾遺》等等,總共二十二卷;已刻詩集包括《嘯虹生詩鈔》等,總共二十七卷;并曾編訂西詩中譯《海叟韻辭》一冊。如此著述成績,在戰(zhàn)前當?shù)貙W人中實屬罕見 。
丘菽園是新加坡早期華僑政治運動和文化事業(yè)的重要領袖及著名詩人。人稱“南洋才子”、“南國詩宗”。在一生六十八年跌蕩起落、豐富多彩的生涯中,他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政治、文化業(yè)績,更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他的主要著作有兩部詩集:《丘菽園居士詩集》、《嘯虹生詩鈔》;兩部筆記:《菽園贅談》、《五百石洞天揮麈》。此外,還有《新出千字文》、《讀〈黃帝本紀〉》及大量詩文散稿。其中最能代表他的文學成就的,是他的詩 。
《丘菽園居士詩集》收詩1045首,《嘯虹生詩鈔》及《庚寅偶存》收詩約340馀首,合計約為1400馀首。其馀散見於報刊者仍復不少,尚不在此列。即以這1400馀首詩來說,不論從其數(shù)量觀,抑或從其質量觀,在新加坡確屬是獨一無二的了,故人稱其為“南洋才子”、“南國詩宗”,并不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