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呂嫣,字倩容,乃北宋藍田呂氏第四代傳人呂景山與正妻李氏嫡生女,排行第四,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十日出生于丞相府。她為人明慧,異于常童,凡女工、儒釋、音樂之事無不洞曉,孝友婉娩盡得家人之歡心,尤其受到祖父母的鐘愛。集富貴寵愛于一身的呂倩容理應(yīng)前程似錦,然好景不長。紹圣元年(1094年),祖父呂大防因官場失意而被貶南下,倩容隨父親景山一路相伴,輾轉(zhuǎn)流放四年之久,直至大庾嶺下,祖父病故。后扶祖父靈柩北歸。祖父臨終前贈冠帔與倩容,以示疼愛。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初,倩容已年滿15歲,又蒙宋徽宗恩賜冠帔。只有到了行加笄禮這天,倩容才初次穿戴;蛞蚣揖吃庾冎剩蝗蓦m許配章郇之曾孫章壽孫,卻一直待嫁閨中,直到22歲病情日重之際,才催促家人為自己完婚。女婿趕赴長安迎親,剛至華陰,倩容已然去逝。倩容卒前一日,其父景山寬慰開導(dǎo)以死生浮幻之理,倩容合掌聽受,其遺言內(nèi)容亦是怕父母傷悲而復(fù)語自寬。大觀元年(1107年),22歲的倩容卒于長安升平坊府第。大觀二年,其父景山將其葬于藍田太尉塬祖塋,悲痛之余親手為之撰寫墓志銘。2008年6月,在陜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發(fā)掘期間,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呂倩容墓室,其中有墓志出土。
學(xué)術(shù)爭議
藍田呂氏家族墓葬,入選為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張?zhí)N研究員,領(lǐng)導(dǎo)了此次發(fā)掘,她試圖揭開塵封的歷史,讓我們一睹呂嫣的真容。在2013年07期的《中華遺產(chǎn)》雜志中,張?zhí)N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北宋名門的悲與喜——陜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園發(fā)掘記》的文章。繪聲繪色地寫道:
“這是個聰慧乖巧、知書達禮的女孩,呂大防時常把她帶在身邊,親自教導(dǎo)。17歲那年,倩容被皇帝賜婚給張氏,可還沒過門,新郎就在迎娶途中病故,于是她便無可選擇地成了旁人眼里u2018命硬u2019u2018克夫u2019的u2018望門寡u2019,自此獨居閨中。幾年后,為照顧被貶官嶺南的祖父,倩容與父親呂景山一同南下。呂大防過世時,她又隨父扶靈北歸,一路艱辛坎坷,不畏困苦。不料,當他們回到藍田,倩容卻從此一病不起,22歲便撒手人寰。對于愛女至純之孝心,呂景山在為其親筆書寫的墓志銘中贊許有加。無奈世事無常,倩容的香消玉殞,令親人肝腸寸斷。呂景山刻意將她埋葬在父親呂大防墓穴之上,祖孫相伴,以慰芳魂!
在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xué)考古文博學(xué)院編寫,經(jīng)中華書局出版的《異世同調(diào)——陜西省藍田呂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一書中;在一篇發(fā)表于2015年02期《大眾考古》雜志的,題為《陜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考古——北宋金石學(xué)家的長眠之地》,這另一署名張?zhí)N的文章里。都娓娓道出了呂嫣的生平事跡,與《中華遺產(chǎn)》中所述幾近一致。
通過三處介紹,我們可以對呂倩容有個大致了解,但以上畢竟是二手材料,不如自己親眼所見。重新釋讀記載呂嫣生平的唯一資料——《呂倩容墓志銘》,與張?zhí)N轉(zhuǎn)述兩相比較,結(jié)果令人大跌眼鏡。轉(zhuǎn)述內(nèi)容中文字錯易、時間錯位、妄加論斷、張冠李戴等錯誤頻出,簡直一塌糊涂。誠然,我們是在張?zhí)N的文章中知道呂嫣其人,但缺乏嚴謹?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進而將不審慎甚至歪曲的知識傳播給大眾,是一種令人詬病的、極不負責(zé)任的表現(xiàn)。而糾錯改正、還古人真實面目,我輩責(zé)無旁貸。
文章說:“17歲那年,倩容被皇帝賜婚給張氏,可還沒過門,新郎就在迎娶途中病故,于是她便無可選擇地成了旁人眼里u2018命硬u2019u2018克夫u2019的u2018望門寡u2019,自此獨居閨中!倍赌怪俱憽份d:“汲公治命,面予冠帔,建中靖國元年始拜恩賚,惟加笄之日,一甞服之。許嫁章郇公之曾孫壽孫者,病既革,趣之成禮,壻行次華陰而已逝矣!
“17歲”,誤?赡苁且浴敖ㄖ芯竾辍睘閾(jù)所致。倩容生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到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中隔元祐九年(1086年-1094年)、紹圣五年(1094年-1098年)、元符三年(1098年-1100年)。許是誤者不察,用九年、五年、三年相加,正合17歲。實際上,紹圣元年、元符元年都屬歲中改元,故多加兩年,倩容實15歲。“加笄”,當在女子15歲那年的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舉行。也就是說建中靖國元年初,未至呂嫣16歲生日,故為滿15歲行加笄禮之時。
“皇帝賜婚給張氏”,誤。易“章”作“張”,將新郎姓氏弄錯。而此時的皇帝是宋徽宗,也非《大眾考古》所說的“哲宗”。貶謫呂大防的即是哲宗,呂家又怎會得他恩賞。按《宋史·徽宗本紀》,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駕崩,徽宗即位,五月為已去世的呂大防,恢復(fù)了官職!端问贰未蠓纻鳌芬噍d:“徽宗即位,復(fù)其官”。明年改元為建中靖國。
其言“賜婚”,應(yīng)是以“恩賚”“許嫁”為據(jù)所致。此處皇帝恩賜的不是婚姻,而是“冠帔”?v觀上下文意,從“汲公治命”到“一甞服之”, 中心詞始終是“冠帔”。也就是說祖父臨終所贈和加笄所服的皆為“冠帔”,而皇帝所賜自然也是,規(guī)格不同而已。建中靖國元年,離徽宗登極不久,距大防復(fù)官尤近,且正趕上呂嫣加笄。新皇為示隆恩浩蕩,念及大防對朝政的貢獻,遂復(fù)其職,但其人已逝。澤及子孫,在倩容行成人禮之際,送套禮服也順理成章。呂家非是皇親貴戚,若說是賜婚,則嫌太過,于情理不合。另,若賜婚又豈能遲遲不嫁娶。
皇帝賞賜冠帔,宋史屢見。王鞏《聞見近錄》載:“一日,兒女婚嫁,遣中使問其姓氏,悉賜冠帔。”同樣是有賴長輩之德,而賞賜后輩于舉行嘉禮之時。又蘇轍《歐陽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銘》云:“夫人幼隨金城朝于禁中,面賜冠帔。”同為幼女受恩賞,或亦為加笄之用。通常,冠帔指的就是成年女子之服飾。而《宋史·范純?nèi)蕚鳌酚洠骸柏ひ运霉卩姆赆t(yī)。詔賜醫(yī)章服,令以冠帔與族侄!笨梢,冠帔不獨賞給女子,也適用于男子,此處應(yīng)屬廣義。它同章服相似,因身份損益,服色有差。而范純?nèi)逝c呂大防淵源頗深,二人共事同時、經(jīng)歷相近,范家族侄尚且得賞,呂家嫡孫女豈甘示弱。賞賜冠帔,屬于成例,更是制度。按《宋史·職官志三》,禮部即掌管有“賜旌節(jié)、章服、冠帔、門戟,旌表孝行之法”的職能。
冠帔在本處所指,就是呂嫣用于加笄的禮服。具體形制,按《朱子家禮》,或為“背子冠笄”,但屬于平民配置。而呂家位于士大夫階層,且皇帝所賜理應(yīng)級別更高,或為“大袖霞帔”。又按周錫!吨袊糯検贰罚幸环N“攝盛”制度,“即遇有典禮時,如婚嫁等,凡小康之家或略可辦到的,雖不是命婦的平民男女也可假末等的命服穿用(按:以u2018命婦u2019對應(yīng)u2018男女u2019,有語。!泵耖g尚且如此,何況皇家所賜。又因年代久遠,儀禮服制隨世而更,不宜作定論。
“惟加笄之日,一甞服之”則可解釋為,只有到了行加笄禮這天,倩容才初次穿戴冠帔。而魏軍《北宋呂倩容墓志考釋》卻說:“除加笄之日外,一直披戴”,我以為不確。祖父臨終所贈,必不平常,當是禮服,加笄不用更待何時。假如其言,那也是加笄用皇賜,其后用祖父之贈。魏軍文章中又稱“以感念祖父母之愛惜”,他或許將“恩賚”理解為祖父母的鐘愛。畢竟倩容“其為人明慧,異于常童,凡女工、儒釋、音樂之事無不洞曉,孝友婉娩盡得家人之歡心,而汲公秦國尤鐘愛焉!比绱,則頗能疏通文意。祖父臨終饋贈的冠帔,到加笄才得以穿戴,正是始承恩澤。雖說合理,但有違禮制。
《墓志》行文至“恩賚”時,留有兩個空格。按呂大防從弟呂大雅墓中出土的《宋承務(wù)郎致仕呂君墓志銘》的行文規(guī)范,在“明堂大禮”(祭天配享的典禮)一詞前,空三格。又按呂大雅墓中出土的石磬銘文,行文遇先祖官階尊號,空一格。由此可知,空兩格必然與皇帝有關(guān),所謂“恩賚”,指的必是皇恩。另,查閱史籍,所見“恩賚”字樣,亦皆出自皇家。
“可還沒過門,新郎就在迎娶途中病故,于是她便無可選擇地成了旁人眼里u2018命硬u2019u2018克夫u2019的u2018望門寡u2019,自此獨居閨中!闭`,且錯無所由。按《墓志銘》,新郎迎親行至半路,而病情危重的新娘病逝。呂嫣后期經(jīng)歷凄慘,原已可憐,更以“命硬”“克夫”“望門寡”誣之,實屬不該。
張?zhí)N文章中還說:“幾年后,為照顧被貶官嶺南的祖父,倩容與父親呂景山一同南下!庇腥ふ吒纭洞蟊娍脊拧,說祖父怕孫女因婚姻不幸傷心,遂南下亦將其帶在身邊。并誤。按,倩容22歲病逝,婚嫁即在當年。另據(jù)宋史,紹圣元年(1094年),其時倩容不滿9歲。哲宗親政,繼續(xù)推行新法,呂大防由于參與“元祐更化”(后也正因此事,成了《元祐黨籍碑》的“座上賓”),被罷相貶知潁昌府,改知永興軍。又貶隨州等地。紹圣四年(1097年),呂大防被貶為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行至大庾嶺下病逝。其時倩容不滿12歲。又確與父親一直陪伴在祖父身邊,后扶靈柩北歸,經(jīng)歷了顛沛的生活!赌怪俱憽罚骸巴鶑(fù)萬里,艱難百為,嫣實與焉”即此。而南下與婚嫁時間先后亦自明。
2017年6月,張?zhí)N做客《百家講壇》,所講倩容事跡,一改往日,準確而生動。同一單位魏軍的《北宋呂倩容墓志考釋》一文,亦頗為詳實。此番知識轉(zhuǎn)述的對與錯,歸根結(jié)底同出一源,因為原始材料掌握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家手中,只得聽之任之。對于學(xué)術(shù)原始材料的公開程度,我們應(yīng)給予足夠的重視,避免出現(xiàn)學(xué)術(shù)壁壘,畢竟文化屬于大眾。(蠶蠹齋主人理董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