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吉亞姆巴蒂斯塔·曼奇尼
生卒:1716年—1800年
描述:意大利聲樂教育家
籍貫:意大利
個人概述
吉亞姆巴蒂斯塔·曼奇尼(Giambattsta Mancini,1716—1800年),意大利聲樂教育家。曼奇尼的生平,不為人詳知。我們只知道他是貝那奇的學生,并有過跟隨同是博洛尼亞愛樂學會會員的馬爾蒂尼和莫扎特學習作曲的經(jīng)歷,還在維也納宮廷中工作了15年之久,可能主要從事聲樂藝術的研究和歌唱教學。最后在維也納去世。
職業(yè)生涯
曼奇尼是18世紀最后一位杰出的聲樂教育家,他的一生最光輝的業(yè)績,在于1774年出版了《關于歌唱修飾藝術的實踐意見》(又譯為《關于花腔歌唱的實際思想和意見》,并于1777年出版了增訂本)。這是一本關于美聲唱法的重要著作。曼奇尼在書中繼承了托西、波波拉的聲樂教育思想,并根據(jù)新的歌唱實踐和當時聲樂教育的新情況,較為完整地總結歸納了美聲唱法的新經(jīng)驗,為正歌劇時期美聲唱法的聲樂教育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個人影響
在以后的100多年中,這些經(jīng)驗和意見被廣泛采用,使曼奇尼和他的這部著作成為聲樂教育領域的一個里程碑。 在發(fā)聲方面,曼奇尼和托西一樣,認為人聲可劃分為頭聲 (假聲)與胸聲兩個聲區(qū),必須按照“自然的趨勢”,把它們唱得協(xié)調統(tǒng)一;母音的練習不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歌唱的基礎。在口腔和口型方面,曼奇尼十分重視口腔打開的作用,“我的意見是這樣,要能懂得怎樣把口腔打開得形狀良好,對一位歌唱家來說,就能夠適度地掌握到歌唱藝術的最重要的基礎”,也就是聲音共鳴的基礎;具體的處理則要因人而異,著重于典型示范,“一般的告誡往往作用不大。只有實踐的經(jīng)驗才是好的。在教給學生具體的方法時,教師不僅要告訴他是什么,而且要對他加以詳盡的解釋,并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際例子來說明不同口型所形成的不同聲音”;在發(fā)聲時,面部應保持微笑的狀態(tài),不過,唱不同的母音,微笑的狀態(tài)也有不同,口型也因此有所變化。在歌唱姿態(tài)方面,曼奇尼要求頭部姿勢正直自然,使發(fā)聲器官處于放松和柔韌的狀態(tài);保持正確的胸腔姿勢,使發(fā)聲自然、喉腔柔順;各種器官的協(xié)調一致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會對歌唱起到破壞作用。在聲音訓練方面,曼奇尼認為應該順應學生的自然狀態(tài)進行,逐步消除粗糙、尖利和不純的聲音,形成清純甜美的聲音;應特別注重“練習唱延長的音(全音符的)”,“在開始唱一個音時,口腔要稍稍張開,這樣可以幫助使聲音在性質上趨于甜美柔和,然后逐漸增強力度”;在練聲時,要選擇平均的、穩(wěn)定的練聲曲。在歌唱和表演技巧方面,曼奇尼認為,“歌唱藝術用以扣人心弦的是它的優(yōu)美華麗,包括滑音的使用,u2018弱強弱u2019的大小控制,倚音、顫音和連音”,其中,顫音是最重要的裝飾音;曼奇尼建議每天要大聲朗誦一篇詩歌,并輔之以一些動作,這對于用聲音和形體去表達與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是相當有益的。 在20世紀初,當曼奇尼這部聲樂專著的英譯本被作為一份榮譽頒獎給邦西時,這位當時最杰出的抒情男高音歌唱家對曼奇尼的作用做了這樣的評價:“如果現(xiàn)代對聲樂的科學研究,能夠很好地繼承古老意大利的歌唱方法,使其成為現(xiàn)代歌唱方法的基礎,那么歌唱的藝術將會再度掀起與先前那樣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