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蔣興章,男,漢族,四川省資陽縣人,1944年6月生,高小文化程度,酒泉鋼鐵公司鏡鐵山礦三采區(qū)修理工。自1972年參加工作至今,他先后于過爆破工、庫房工、維修工,擔任過班長、值班長、副隊長、黨支部書記。無論是崗位變動,還是職務升降,他愛礦如家的品德沒有變。即使在實行噸礦工資含量承包責任制以后.他照常用可以多掙錢的機會和時間去“承包”他承包以外的修舊利廢和設備維修等工作。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樣樣在行。他多次謝絕組織安排他到外地療養(yǎng)的機會,多次以工作為重放棄探親休假;多次帶病堅持工作。他廉潔奉公,從不居功自傲,對職工的困難積極幫助解決,對徒工手把手傳授技術、據不完全統計,他連班加點工作時間累計在5年以上,超額工作量相當于同工種職工的8年以上,累計修舊利廢節(jié)約價值60000多元。職工們稱他是一盞“省油的燈”,在燃燒自己的同時照亮了別人。
全國六屆人大代表。曾榮獲1974年至1981年度鏡鐵山礦先進工作者,1977年度嘉峪關市先進工作者,1978年、1980年、1982年、1983年、1984年度嘉峪關市勞動模范;1982年甘肅省勞動模范;1985年5月獲全國第一批 “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人物事跡
1972年,正值青春年華的蔣興章,從“天府之國”來到西北祁連山腹地鏡鐵山礦。許多初來乍到的新工人,一時難以適應,當一些人為此抱怨嘆息時,他卻立志扎根礦山,為開發(fā)礦山奉獻自己的一切。
1973年,由于礦山剛剛投產不久,企業(yè)管理不順,在巷道,掌子面和地表工業(yè)區(qū)域,鐵絲,膠皮和用壞了的備品件扔的不少,他看到這些被遺棄和浪費的物品非常心痛。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開始了自己修舊利廢的“第二職業(yè)”。一次,當他看到被倒在掌子面上的一灘機油,就毫不猶豫地用雙手一捧一捧的裝在油桶里,提到了油庫。
1978年,他由修理工改為T4G工并擔任班長,在完成生產任務的同時,主動配合維修工修理設備,很快就掌握了T4G維修技術。1978年初,他所在班T4G油缸漏油,因沒有設備更換而被迫停產。他經過苦苦思索,他建議把T4G 油壓轉向改為風動轉向,經過實踐,終于成功,節(jié)約資金2800元。在井下掌子面庫房,他準備了一個工具箱,把因破舊被扔的備品備件,修好儲存在箱內,工友們稱之為“百寶箱”。
從1983年以來、他利用業(yè)余時間開展修舊利廢活動,僅有據可查的價值就達23470元之多。他已在礦山井下奮斗了整整22 個春秋,先后干過爆破工、T4G工、維修鉗工、庫房工,擔任過班長、值班長、代理副班長,工作崗位多了,榮譽多了,但他愛礦如家的主人翁精神沒有變。修舊利廢的傳統沒有丟。
1988 年8月份的一天晚上,他得知一臺T4G 內胎漏氣而不能出礦,他顧不得剛剛下班的勞累,立即下井將那條漏氣內胎補好,并將原來破舊的五條內胎也補好。一貫是工作不計時間、不分晝夜、不管份內份外,總是想生產之所想,急生產之所急。他修復設備時,所用備品備件,絕大部分是自己揀回來加工而成的。因此,職工們交口稱贊他是礦山一盞“省油燈”。
1987年,他在兼任采準隊黨支部書記期間,繼續(xù)動手大搞修舊利廢活動,而且在與職工的密切交往中細心掌握職工的思想動態(tài),對于職工的困難,他積極幫助解決,對于伙伴的進步,他及時給予鼓勵,對于青年職工,他手把手的傳授技術,面對面的交流思想,及時緩解職工中存在的多種矛盾,并進行積極的疏導和糾正,使本隊職工思想穩(wěn)定,生產積極性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