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方家正進學時避崇禎諱,改“禎”為“正”,字汝有,福建云霄大坑村人。父親早逝,由母沈氏教督讀書成秀才。 家正一生熱心公益,樂善好施,只要有利于眾人的事,不管耗資多少,都能盡其所能去做。崇禎間(1628~1644年),先后捐資建造虞古(今平和新圩)、官津(亦稱黃堵)、樹洞、古樓、貓獅等5座石板橋梁,其中官津橋長34米,寬1.2米;古樓橋長20米,寬1.5米;貓獅橋系與張?zhí)炀S(莆美人,贛州知府)、吳山得(鎮(zhèn)城人,贈鎮(zhèn)江通判)共同出資興建,長46米,寬1.2米。又為西林朱文公祠購置緣田充實祭費,為大坑宗祠設(shè)祭田,為其鄉(xiāng)族購置糧田,還買園山作為義冢,供貧困人家喪葬使用。明末清初,移居漳浦縣城,見城外有歷年所積無人埋葬的棺柩500多具,他便出資雇工收埋,到積蓄用盡,妻柳氏亦毫不吝惜卸下簪珥首飾支持。學使陶宸謨聽到這些事跡,稱贊他“渾樸成性,仁孝為心”。方家正后裔承其祖上美德,曾再度捐資修黃堵、虞古橋,知縣譚嵩鵬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5月為此立碑記于橋邊,褒揚方氏一門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