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林長娘(1456—1536)德化縣在坊里瑤臺社(今城關(guān)寶美嶺兜)人。明代耆民林德茂愛女,熱心公益、樂善好施者。
人物生平
長娘生于明景泰七年(1456)。賦性沉默寡語,意志堅(jiān)毅,孝于父母,疼愛弱弟。母早逝,待幼弟宗源愛撫備至。父德茂,年老體衰子幼。至長娘17歲,宗源8歲,德茂病重不起。德茂病中一再惦念,自己去世后,幼兒無人撫育,難于成人,萬分痛楚,臨終之時(shí),含淚忍痛問于女兒長娘:“汝能不字,為我撫而弟使成立乎?”時(shí)長娘雖年輕幼稚,但深明父意,泣不成聲,噙淚立下“愿守父命”之誓言。
德茂去世后,姐弟相依為命,孤苦伶仃。長娘含辛茹苦,以父母般愛心慰撫幼弟,知其饑寒,送他上學(xué),教其為人,勉其奮進(jìn),繼承父志,樂于助人。宗源長成后,又為他操辦婚事成家。這時(shí),長娘始釋重負(fù),安下心來,認(rèn)為是完成先父臨終之殷切囑托,可以告慰雙親于九泉之靈。
長娘在撫育幼弟成長的漫長歲月,自己早已婷婷玉立待嫁,很多人為她提親,她始終以父親臨終囑托為己任,一一拒絕。而待宗源長大成家,自己早已錯過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終獨(dú)居一生。
宗源長成,事姐如母。長娘一生勤儉,長年累月,稍有積余。時(shí)德化城關(guān)南北通衙的“化龍橋”(今稱云龍橋)被洪水沖毀,年久失修,行人備嘗涉水之苦。長娘弟宗源急公好義,于弘治三年(1490)帶頭捐款倡修,長娘傾囊捐出平日女紅所積白銀200兩(折合銀元近300元),以促橋梁之筑成。弘治十三年(1500),又捐助修建永春縣東關(guān)橋。
宋元符(1098~1100)中,楊梅林程筑丁溪壩;又辟林厝圳,長三四里。至明代年久圳已淤塞,林長娘又倡修林厝圳,親身帶頭以圍裙背土參與勞動,民眾感動合力修浚;功成,自縣前南門坂至寶美下董坂尾千畝良田皆受其利。
林長娘終生未嫁。卒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壽81歲,“猶然處子也”。葬于三班后房山,與其弟林宗源同塋。她生前克己尚義,熱心公益,樂善好施,深得后人懷念與欽敬,被崇祀于林氏祠堂(遺址約今縣影劇院前埕)與縣節(jié)孝祠!扒蹇滴跏迥(1676),邑洪水,林族瀕溪而居,祠宇淹沒,長娘木主獨(dú)存案上,流掛壁間,卓立不仆,可以表其貞正之氣矣!”此清乾隆版《德化縣志》記載,是牽強(qiáng),抑或巧合?但林長娘無私的思想境界與奉獻(xiàn)精神,當(dāng)可后人欽仰。